秋雨
秋雨沉沉酒醒迟,小窗灯火对唐诗。
是谁隔屋鸣弦管,恰似吴山梦觉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秋天的细雨绵绵,从醉酒中醒来感觉有些迟缓;坐在小窗前,点亮灯火品味唐诗的韵味。是谁在隔壁的房屋里弹奏弦乐和管乐?那声音如同我在梦中感受到了吴山的美好。
去完善
释义
1. 沉沉:形容雨势大而连续不断的样子。
2. 小窗:指窗户较小的地方,这里可能暗示作者的住所比较简陋。
3. 对唐诗:对着桌上的灯阅读唐诗。
4. 隔屋:相隔一个房间的距离。
5. 鸣弦管:演奏弦乐和管乐的声音。
6. 恰似:好像,如同。
7. 吴山:泛指江南一带的山川,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梦中所见之地。
8. 梦觉:从梦中醒来。
去完善
赏析
《秋雨》是宋朝诗人赵文的作品。诗中描述了作者在秋雨声中醒来,醉酒未醒的感觉和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遥远的梦境之中。
首句“秋雨沉沉酒醒迟”,以秋雨为引子,引入了酒醉未醒的场景。通过“沉沉”一词,形象地描绘出秋雨的声音与气氛,同时也巧妙地暗示了作者沉醉于美酒之中的心境。而“酒醒迟”则进一步表达了这种醉意未消的状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沉浸其中。
接着的“小窗灯火对唐诗”,点明了作者在雨天醒来的环境,即在小窗前明亮的灯光下阅读唐诗。这一画面传递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也反映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唐诗的独特领悟。同时,这也是一种对比的呈现:窗外是沉闷的秋雨声,屋内则是温暖的烛火和作者沉醉在诗中的情境。
“是谁隔屋鸣弦管”,这句话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屋外。作者通过对“谁”的发问,让读者产生了一种好奇感和期待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而“鸣弦管”则巧妙地传达了秋雨与音乐之间微妙的共鸣关系,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立体。
最后一句“恰似吴山梦觉时”,是对上述所有画面的总结。作者以“吴山梦觉时”作为比喻,强调了自己在秋雨声中慢慢清醒的过程。这不仅使这首诗更具象化,还增添了一份神秘的美感,仿佛在告诉读者,这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雨》是宋朝诗人赵文在晚年时所作的一首描绘秋景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初,正值北宋末年,政局动荡,民族矛盾尖锐。诗人以秋天的景色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这个时期,赵文经历了从政坛失意到隐退山林的人生转变。他曾担任地方官吏,因不满当时腐朽的政治风气而辞官回乡。在归隐田园的过程中,赵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擅长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北宋末年,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内忧外患不断。一方面,朝堂之上党争激烈,政治腐败严重;另一方面,北方的金国逐渐崛起,对宋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赵文选择远离政治漩涡,转向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秋雨》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诗人通过对秋雨、远山、落叶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岁月沧桑、世事无常的感慨。这种感慨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赵文作为一个文人墨客的责任担当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