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黔之驴

标题包含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他出生于河东(今山西永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柳宗元中...查看更多
caodan520
去完善

译文
在贵州这片地方,本来是没有驴的。后来有个好事的人用船把一头驴带到了那里。但这头驴在那儿并没有用处,所以被人们放到山脚下生活。 有一天,一只老虎看到了这个庞然大物,它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动物,误以为它是神仙,于是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它。然后慢慢靠近,看看有没有机会和它接触。但驴好像并不想理老虎,只是自顾自地叫了一声,老虎被吓了一跳,吓得赶紧跑了。因为老虎觉得驴可能会吃了它,非常害怕。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老虎发现这头驴并没有特别的能力,就试着靠近它,适应了它的叫声。即使这样,老虎还是不敢直接和驴搏斗。 再后来,老虎胆子越来越大,甚至开始戏弄驴。这终于让驴怒了,用它的大蹄子踢老虎。这时老虎高兴极了,心想:“原来这驴的技能也就这样啊!”然后老虎跳起来扑倒了驴,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最后才离开。 唉,看来一个庞大的身躯并不能代表它有德行,洪亮的声音也不能代表它有才能。如果这头驴早点展示它的技能,那么尽管老虎凶猛,也会对它充满怀疑和畏惧,到最后也不敢攻击它。但现在却是这个样子,真是可悲啊!
caodan520
去完善
释义
1. 黔:地名,此处指唐代的黔州。今天的贵州省一带。 2.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 船载以入:用船把驴运到黔州。 4. 庞然大物:形容体形巨大的动物。 5. 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驴子。 6. 稍出近之:稍微靠近驴子。 7. 慭慭然:小心翼翼的样子。 8. 他日:过些日子。 9. 大骇:非常害怕。 10. 远遁:远远地逃跑。 11. 噬:咬。 12. 往来视之:来回观察驴子。 13. 异能:特殊的技能。 14. 益习其声:逐渐熟悉了驴子的叫声。 15. 又近出前后:又靠近驴子,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 16. 搏:扑击,搏斗。 17. 稍近:稍微靠近驴子。 18. 益狎:更加亲昵地接近驴子。 19. 荡倚冲冒:轻轻地撞击驴子。 20. 蹄之:踢了驴子一脚。 21. 跳踉大㘎:跳跃起来,发出大声咆哮。 22. 尽:吃完。 23. 形之庞也类有德:驴子看起来像是拥有德行。 24. 声之宏也类有能:驴子的叫声听起来像是有特殊才能。 25. 向不出其技:假如驴子不显露它的本领。 26. 悲夫:真可悲啊。
caodan520
去完善
赏析
《黔之驴》描绘了老虎与驴子之间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冲突。这首寓言诗以贵州的山区为背景,生动展现了庞然大物的驴子和以山君自居的老虎之间的戏剧性碰撞。诗人通过讲述驴和虎的故事,用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一些看似强大的人或事物的实际无能,以及一些表面渺小的人或事物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caodan520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黔之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的一则寓言故事。这首诗作于公元805年至815年之间,即唐德宗贞元年间和唐宪宗元和年间,正值唐朝中晚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边疆问题严重。 在创作这段时期,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而遭贬谪,被任命为永州司马。他在这个阶段亲身经历了唐朝官僚体制的种种弊端,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他也见证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这使他产生了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结合这一背景,我们可以理解到,《黔之驴》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既反映了柳宗元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又隐喻了他在政治上受到的压抑与挫败。通过讲述一头本无法力却虚张声势的驴最终被有真实力量的虎吃掉的故事,他希望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看似强大实则虚弱的人或事物,以免受到其危害;同时也反映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真正有才干和能力的人往往受到压制,而那些只会张扬声势的庸才却得以登堂入室的现实状况。
caodan520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