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描述游览山水的佳作,通过对西山景色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首句“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揭示了诗人的心情郁闷,处境艰难,然而正是这种压抑的心境,使得诗人更加渴望与自然亲近,寻求心灵的慰藉。接下来的句子,诗人描述了自己游览山水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和自由,仿佛在与天地万物共舞。
然而,诗人真正发现西山的独特之美,是在某年的九月二十八日。这一天,诗人坐在法华西亭,偶然间发现了西山的美景,于是决定去一探究竟。通过一段漫长的旅程,诗人终于来到了西山脚下,攀援而上,领略了山顶的美丽风光。在这里,诗人感受到自己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的辽阔,同时也对西山的奇特之美有了更深的认识。
接下来,诗人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西山的景色:“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些诗句将西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最后,诗人感慨道:“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句话意味着诗人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此时,诗人心中再无烦恼,只有无尽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充满哲理和诗意的游记,通过对西山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古文游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此时距离他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为永州司马已过去了近九年。在这段时间里,柳宗元遭受了严重的政治打击和人生挫折,生活困苦,身心疲惫。然而,正是在这段时期,他开始潜心钻研佛学和老庄哲学,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地理等学问,使得他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下,而柳宗元的遭遇也是当时许多正直文人士大夫的共同命运。在这种环境下,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既对现实世界充满批判,又对理想境界抱有希望。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强烈的个性色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