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寄友人
独在山阿里,朝朝遂性情。
晓泉和雨落,秋草上堦生。
因客始沽酒,借书方到城。
诗情聊自遣,不是趁声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居在山林里,每日都顺应自己的性情生活。
早晨伴着泉声和雨水飘落,秋天草木覆盖台阶生长。
因为客人到来才开始买酒,借到了书刚好可以读遍整个城市。
用写诗来排遣情怀,不是为了追求名声。
去完善
释义
山阿:指山的弯曲处,此指山谷。
遂性情:顺应自己的天性。
晓泉和雨落:早晨的泉水与雨水一同落下。
秋草上堦生:秋天的草长在台阶上。
客:客人,这里指朋友。
沽酒:买酒。
借书方到城:借书的目的是为了到城里去。
聊自遣:勉强自己排遣寂寞。
趁声名:追逐名声。
去完善
赏析
《山居寄友人》描绘了诗人独居山中的情景。诗中表达了诗人乐于在山中享受自然的宁静生活,以及与友人的情谊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首联点明诗人孤独地居住在山里,每日与大自然为伴,陶冶性情;颔联通过描绘清晨的泉水与秋雨交织、秋天的草在台阶上生长等自然景象,展现了山中生活的宁静和谐;颈联则表达了因为有了客人来访,才会去买酒招待,并提及只有借助书籍才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尾联则体现了诗人以诗词作为排遣寂寞、寄托情感的方式,并非是为了追求名声地位。整首诗描绘出了一种远离世俗纷扰,隐居山林的美好意境,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社交生活匮乏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对文化事业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居寄友人》是唐代著名诗人姚合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在这个时期,姚合身处官场,却对政治斗争和世俗纷争感到厌倦,因此他选择隐居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姚合所处的时代,唐朝社会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宦官、藩镇割据和地方势力的崛起使得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雅士纷纷辞官归隐,寻求内心的宁静。姚合也不例外,他在山中结庐而居,与山为邻,与水为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首诗正是表达了姚合在山居生活中的所思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内心对世俗纷扰的厌恶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超脱尘世的情怀,还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文人志士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