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道
休将视听探希微,众妙何尝间险夷。
舍一而求非忽恍,自三以究岂支离。
试看瓦砾道宁隠,若外筌蹄思益奇。
热即取凉寒向火,是中消息几人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别用感官去追寻微妙,各种奥妙并无险恶和顺利之分。
放下一个寻求捷径,从多个角度去探索并非支离破碎。
看看道路上的瓦砾,内心的宁静是隐藏不了的。
外界的虚无和实际需要用心思考才能发现奇妙之处。
炎热时寻找清凉,寒冷时靠近火焰,其中的道理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去完善
释义
1. 希微:指深奥微妙的事物。
2. 众妙:各种玄妙的道理。
3. 间:分处。
4. 险夷:危险和平坦。这里指道路的艰险与平坦。
5. 舍一:放弃偏执的观点。
6. 忽恍:隐约不定的状态。
7. 自三以究:从多个方面去深入研究。
8. 支离:零碎、分散。
9. 瓦砾道:比喻简易的学问。
10. 宁隐:宁愿隐居。
11. 若外:若即如,外在的意思。
12. 筌蹄:捕鱼的竹器和水牛的蹄子,这里比喻细枝末节的东西。
13. 热即取凉:天气炎热时选择阴凉的地方乘凉。
14. 寒向火:寒冷的天气靠近火源取暖。
15. 是中消息:指其中蕴含的道理。
去完善
赏析
罗与之的《谈道》为我们揭示了一种摒弃外在感官、追求内心悟道的境界。诗人通过诗作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舍弃表面的分别和细微的差别,达到通融的境地;不去寻求细枝末节的差别,而是从总体上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不受具体事物所局限,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领悟玄妙的道理。在诗人看来,无论是瓦砾还是玉石,都是通往大道的路径;不管外界如何纷繁复杂,我们应保持内心的清静和豁达。这种主张内省的方式,是很多人向往却无法做到的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谈道》是南宋诗人罗与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45年左右,此时正值南宋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在创作《谈道》时,罗与之身处南宋晚期,面对国家的内外交困,他深感忧虑。他的父亲罗点曾担任过御史台主簿,后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谪。罗与之深受家庭熏陶,对朝廷的腐朽和黑暗现象极为不满。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希望人们能够坚守道德原则,做到“一尘不染”。
在罗与之所处的时代,南宋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统治者对内实行专制主义,对外妥协投降,导致国家内外交困。然而,尽管生活艰难,罗与之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通过诗歌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