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黎安二生序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赵国境内的苏轼,与我同年出生,是朋友。他从蜀地写信到京城送给我,推荐当地文人黎生和安生。不久之后,黎生带着他数十万字的文章来找我,安生也带了数千字的文章来见我,他们尊重地向我请教。读了他们的文章,确实富有气度、俊美、壮烈,擅长反复阐述问题,论述透彻。而且他们的才情丰富多样,似乎无法完全探知。这两位可以说是优秀杰出的人才,而苏轼善于识人的能力也确实很强。
不久后,黎生被任命为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行前,请我给予一些建议作为离别礼物。我说:“我已经从内心了解了你,还需要用言语向外寻求吗?”黎生说:“我和安生在文学上努力钻研,但乡里的人都认为我们过于迂腐。现在我请求您的建议,是想向乡里的人证明我们的价值。”听到这个,我笑着看着自己。
世上谁会比我更迂腐呢?我只知道相信古代的知识,却不知要适应现代社会;只知道立志追求真理,却不知要与世俗一致;这就是我在当下处境感到困扰,却仍不自知的原因。世上有谁比我更迂腐呢?黎生只是因文章不够贴近世俗,显得有些迂腐,这还是小的迂腐,顶多被乡里的人嘲笑;像我这样的大迂腐,如果让他拿着我的话回去,可能会遭到更大的麻烦,难道只会被嘲笑吗?那么对于黎生来说,我能给出什么建议呢?说我的迂腐是有益的,就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如果说我的迂腐不好,那么就需要迎合世俗,必定会背离古人的智慧,需要迎合大众,必定会偏离真理的道路。黎生不必急着想解除乡里人的疑惑,那么在这方面,他一定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于是我写下这些话送给两位,并将它拿给苏轼看,看看他有什么看法。
去完善
释义
《赠黎安二生序》是北宋著名文人曾巩写给朋友苏轼的文章。以下是对其中部分词句的注释:
1. 赵郡苏轼:赵郡指河北赵县,这里是苏轼的祖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2. 同年友:科举考试同榜考中的人,即同学。
3.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遗予,送给我。这里指苏轼从四川寄信到京城给我。
4. 黎生、安生:苏轼提到的两位四川读书人。
5. 数十万言:形容文章篇幅很长。
6. 辱以顾予:辱,表示谦虚的词语;顾予,来看望我。
7. 闳壮隽伟:形容文章内容丰富、气势磅礴。
8. 反复驰骋:指文章论述问题详尽深入。
9. 穷尽事理:指文章对事物道理有深入研究。
10. 放纵:指才情发挥自如。
11. 魁奇特起:指才能出众、出类拔萃。
12. 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官职名,相当于现在的法院审判员。
13. 请予言以为赠:请求我用言语来赠送给他。
14. 信乎古:相信古人的观点。
15. 志乎道:立志追求真理、道德。
16. 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里之人,家乡的人;迂阔,迂腐而不切实际。
17. 特以文不近俗:特,特别;以文不近俗,因为文章不符合世俗的标准。
18. 必能择而取之:肯定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
19. 遂书以赠二生:遂,于是;书,书写;以赠二生,送给这两位学生。
20. 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并,同时;示,展示;苏君,苏轼;以为何如也,认为怎样。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篇赠序,作者曾巩借谈论两位学子黎生和安生的文才以及他们所受到的误解,进而反思自己在学识与人格上的坚守与困惑。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二生的才华横溢及其坚持信仰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对自身的反思,揭示了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过于关注世俗,容易导致忽视或违背道德伦理。作者主张保持独立思考,不被世俗偏见左右,从而在学问上实现超越。这篇作品充满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展现了宋代士人阶层的风骨与担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黎安二生序》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在嘉祐五年(1060年)所作的一篇散文诗。在这首诗里,曾巩热情地赞颂了两位青年才俊——黎、安的才华和品德,并预言他们必将大有作为。
在嘉祐年间,曾巩因科举考试失败,心情颇为沮丧。然而,他在这一时期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黎、安便是其中两位。他们在文学、政治方面有着共同的理想,这使得曾巩感到安慰和支持。
当时,北宋正处于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善,士人阶层对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就的追求更加迫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曾巩对于黎、安两位青年的期许也显得尤为突出。他希望这两位青年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品德,为国家做出贡献,实现个人的抱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