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太常引

标题包含
太常引
丝丝雨过试郊行。十里软茵平。沽酒向长亭。望眼里、犹余半程。沿堤归路,泥沾履滑,柳线趁霞晴。滴翠染裾青。竟带了、春光进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细雨过后在郊外漫步。十里之地一片柔软的草地。前往长亭买酒。放眼望去,还有一半的路程。沿着堤岸回家的路上,泥泞沾湿了鞋子,柳条随着晚霞的天色而清晰。春天的绿意沾染了我的衣襟。竟然带着这些春光回到了城里。
去完善
释义
《太常引》:词牌名。 胡斗南:作者,生平不详。 丝丝雨过试郊行:细雨过后尝试在郊区行走。丝丝,形容细雨。郊行,在郊区行走。 十里软茵平:指平坦的草地上铺满了柔软的草。十里,表示距离;软茵,柔软的草地。 沽酒向长亭:到路边的驿站购买酒。沽,购买;长亭,古代设在官道旁的驿亭,供行人休息或送别。 望眼里、犹余半程:视线所及的地方,还有一半的路程。犹余,还有;半程,一半的路程。 沿堤归路,泥沾履滑:沿着河堤回家的路上,泥土粘在鞋子上导致滑倒。沿堤,沿着河堤;归路,回家的路;泥沾,泥土粘附;履滑,鞋子滑动。 柳线趁霞晴:柳树在晚霞中显得格外美丽。柳线,柳树枝条;趁,伴随;霞晴,晚霞中出现阳光。 滴翠染裾青:翠绿的景色染绿了衣襟。滴翠,形容绿色的鲜明;裾青,衣襟的绿色。 竟带了、春光进城:竟然把春天的景色带进了城市。竟,竟然;春光,春天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太常引》描绘了作者在春天细雨过后郊外漫步的场景。全词以景为主,人物活动为辅,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开篇“丝丝雨过试郊行”,通过“丝丝”来形容春雨,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雨绵绵的景象。接着“十里软茵平”描绘出雨后郊外的景色,柔软的草地,一片平坦的景象,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第二句“沽酒向长亭”,写作者在途中购买美酒,以消磨时间。同时长亭这个地点也暗示了距离目的地还有一段路程。接下来一句“望眼里、犹余半程”,进一步表达出尚需走完半程的路程,使得读者对作者的行程有更清晰的了解。 下片的开头“沿堤归路,泥沾履滑”,写出了行走在堤岸上的归途景象,鞋底粘上泥泞,反映出春天的湿润气息。紧接着“柳线趁霞晴”,把柳树和晚霞结合在一起,寓意着一天中美好的时光即将结束。 最后两句“滴翠染裾青。竟带了、春光进城”,表达了作者满心欢喜地把大自然的春色带入城市的情感。此处的“滴翠”是形容绿色的颜色浓重,仿佛水滴般鲜艳。而“染裾青”则是通过服饰来展示春色,从而使整首词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这首词通过对春雨后的郊外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境。同时在旅途中的点滴细节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太常引》是南宋词人胡斗南的代表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234年,正值南宋晚期。当时金国灭亡,北方失陷,南宋面临严重的危机。在这样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胡斗南作为南宋的官员和文人,深感忧虑和责任。 胡斗南年轻时曾任秘书郎、尚书郎等职,后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郡守。他在地方任职期间,关心民生,勤政爱民,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他深知南宋王朝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因此在《太常引》中表达了深沉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在这首词中,胡斗南通过对“芳菲”、“燕子”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文人的无奈和无力回天的感慨。这种复杂的心情,正是那个时代许多文人志士的共同心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