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锦岩东庵呈昱微上人
东岩倚石棱,松际一镫明。云带炉烟起,人争鸟道行。片帆归夕照,疏竹曳秋声。正有林间鞠,劳师饷落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东方的山岩上,有一块突出的石头棱角分明,松树林的边缘点亮了一盏明灯。云朵伴随着炉烟的升起而飘动,人们沿着狭窄的山路向前走,鸟儿也争相飞行。夕阳西下,一片帆影映入晚霞之中,稀疏的竹林中传来秋天的声音。正值山间的树林显得寂静,有人准备了丰富的午餐,以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诲和奉献。
去完善
释义
1. 宿:住宿,过夜。
2. 锦岩:地名,位于某地的一处风景胜地。
3. 东庵:东部的小屋或寺庙。
4. 呈:给予,赠给。
5. 昱微:上人法号。
6. 东岩:诗题中的“东岩”指代的是锦岩山中的一个区域。
7. 倚:靠在……旁边。
8. 石棱:石头形成的棱角或边缘。
9. 松际:松树之间。
10. 一镫明:形容在夜晚中只有一盏灯照明。
11. 云带:云雾缭绕。
12. 炉烟:香炉产生的烟雾。
13. 鸟道:陡峭狭窄的山路,崎岖险峻的道路。
14. 片帆:一片船帆,代指船只。
15. 夕照:夕阳的余晖。
16. 疏竹:稀疏的竹子。
17. 曳:摇曳,摆动。
18. 秋声:秋天的声音,可能指风声、虫鸣等。
19. 林间鞠:树林间的野生菌类。
20. 劳师:劳烦他人,此处指请师父。
21. 饷:赠送食物。
22. 落英:凋谢的花瓣,这里代指菜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锦岩东庵的宁静与自然美景,通过对松树、云雾、帆船、竹子等元素的细致刻画,表现出作者对禅意的深刻领悟和对生活的独特视角。诗中的"一镫明"意味着寺庙中明亮的灯光,既代表了寺院的庄重与神圣,又给人以温暖的感受。而"鸟道行"则暗示了人们为追求信仰和真理而努力的艰辛道路。"片帆归夕照"则描绘了夕阳下的帆船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象征着人生的起伏跌宕。"疏竹曳秋声"以风吹动竹林的声音象征秋天的到来,表达了岁月流逝的感慨。最后的"林间鞠"与"劳师饷落英"则形象地描绘了山林之间的野餐场景,透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卷,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锦岩东庵呈昱微上人》是清代诗人何绛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此时文人墨客云集,诗歌文化盛行,何绛身为著名文人,一生好游山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何绛生活在这个时期,人生经历丰富。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受挫,后来放弃了仕途,转而追求山水诗酒的生活。这一时期,他与友人们常常相约出游,共同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在与友人畅游山水时,何绛深感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了他创作诗歌的灵感。
康熙年间的江南地区,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玩。何绛与友人在一次游览过程中,偶然发现了锦岩东庵这个宁静的禅修之地。在东庵过夜时,何绛有感于与友人共度时光的美好,以及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于是写下了这首《宿锦岩东庵呈昱微上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