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唐本说文本部应莫朗亭孝廉
插架森森多于笋,世上何曾见唐本!
莫君一卷殊瑰奇,传写云自元和时。
问君此卷有何珍?流传显晦经几人?
君言是物少微识,残筹黯黮不能神。
豪家但知贵锦被,陋巷谁复传案巾?
黔县令君持赠我,始吐光怪干星辰。
许书劣存二百字,古镜一扫干里尘。
祭文已与流俗殊,解说尤令耳自新。
乾嘉老儒耽苍雅,东南严段并绝伦。
就中一字百接讨,诘难蜂起何龈龈!
暗与此本相符契,古辙正合今时轮。
乃知二徐尚卤莽,治误几辈空因循。
我闻此言神一快,有如枯柳指马疥。
我昔趋朝陪庶尹,颇究六书医顽蠢。
四海干戈驱迫忙,十年髀肉消磨尽。
却思南阁老祭酒,旧学于我复何有。
安得普天息欃枪,归去闭户注《凡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书架上的书像竹笋一样多,但世人哪里见过唐朝的书本呢?
一位友人有一卷非常奇特的书,据说是在元和年间流传下来的。
你想知道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它已经历经了好几代人的传承。
朋友说这卷宝物的价值很难用言语形容,就像昏暗的油灯无法照亮周围的黑暗。
富贵人只知道珍视华丽的被子,而在简陋的家中,又有谁能关注这种宝贝呢?
直到有一天,黔县的县令把它送给我,这本书才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虽然只有两百字,但它就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扫清了千年的尘埃。
书中的祭文已经与一般的作品截然不同,其独特的解读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过去的学者们沉醉于这些深奥的文字,东南的严、段二人更是无人能及。
他们逐字研讨,面临无数的困难和质疑。然而在这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与我们之前的研究完全吻合,古人的智慧正符合我们的时代需求。
因此,我们才发现二徐的研究也存在问题,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困惑不解。
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高兴,就像一棵枯萎的柳树看到了新的希望。回想起过去,我曾陪伴着官员们钻研文字,治疗那些顽固不化的病患。
如今战火连天,十年的忙碌让我疲惫不堪。我不禁想起那位曾经的南阁祭酒,他现在又会如何看待我的学问呢?
真希望我能找到机会停止战争,回到家中潜心研究《凡将》这部经典著作。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唐本说文本部应莫朗亭孝廉》:这是一首描绘唐本《说文》的诗篇。诗中的主人公是唐本的拥有者应莫朗亭,他在诗中将唐本说文的珍贵之处告诉了诗人。
2. 插架森森多于笋:形容书籍之多。插架,指的是书架。森森,繁盛的样子。
3. 唐本:唐朝的版本或手抄本。
4. 莫君一卷殊瑰奇:指的是应莫朗亭所拥有的唐本中的一卷。
5. 元和时:唐朝元和年间,大致为公元806年至820年。
6. 世上何曾见唐本:表示唐本极为稀有。
7. 豪家但知贵锦被,陋巷谁复传案巾:豪富人家只看重锦缎被子,而穷苦人家谁还会传承粗布头巾呢?这里用对比手法来突显唐本的价值。
8. 黔县令君持赠我:贵州省黔县的县令将此唐本送给我。
9. 祭文已与流俗殊,解说尤令耳自新:注解的祭文已经与世俗的不同,解读的内容更让人心生新的认识。
10. 乾嘉老儒耽苍雅,东南严段并绝伦:乾隆、嘉庆时期的老儒沉溺于古籍研究,东南地区的严段更是无人能及。
11. 就中一字百接讨,诘难蜂起何龈龈:其中的一个字也有百人讨论质疑,反驳之声此起彼伏。
12. 暗与此本相符契,古辙正合今时轮:隐约觉得这个版本与我心中所想相符,古代的学说刚好符合现代的研究。
13. 二徐尚卤莽:指宋代著名的文字学家徐铉和徐锴。他们校对《说文解字》时也难免有些疏漏。
14. 我昔趋朝陪庶尹,颇究六书医顽蠢:我过去在朝廷任职时,曾深入研究过六书以治疗学问上的愚昧。
15. 四海干戈驱迫忙:战争席卷全国,局势紧张。
16. 十年髀肉消磨尽:形容十年之间,因战事频繁,无法静心研究学问,荒废了时光。
17. 南阁老祭酒:明朝的一位博学之士,担任国子监祭酒,即国学最高长官。这里是诗人的自喻。
18. 安得普天息欃枪,归去闭户注《凡将》:希望能早日平息战火,回归平静生活,潜心研究《凡将篇》。

去完善
赏析
《题唐本说文本部应莫朗亭孝廉》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一本古籍的赞誉,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诗中描绘了这本古籍的珍贵之处,以及它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作者通过对比豪家与陋巷的态度,批判了社会对古籍的不重视。此外,诗中还提到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对古籍的研究心得,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在太平盛世中专注于古籍研究的愿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古籍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古诗《题唐本说文本部应莫朗亭孝廉》出自晚清重臣曾国藩之手。创作时间为清朝晚期,大约在同治、光绪年间(1860s-1900年)。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对外,中国受到列强的侵略,丧失了许多领土和主权;对内,国家陷入动荡,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如太平天国运动等。此外,清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们普遍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学来挽救国家的命运。
曾国藩作为一代名臣,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担当使他决心参与到这个时代的变革中去。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建立了卓越功勋,并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尽管他努力推动改革,但终究未能挽回清朝的颓势。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无疑深刻地影响了他诗歌的创作。
总的来说,这首古诗反映了作者身处动乱时期的感慨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通过对古典文化的赞美,以及对友人的敬意,作者表达了自己渴望通过学识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