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岩房高下折寒梅,极目寥寥雁影回。
相别相逢竟何事,一声江上发春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洞里上下寻找冷落的梅花,放眼望去只有稀疏的雁群返回。这次分别后再相逢是为了什么事呢?只听见江边传来一声如春雷般的响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岩房:山洞、洞穴,这里指寺庙。
2. 高下:高低、起伏。
3. 折:采摘。
4. 寒梅:冬天的梅花。
5. 极目:远望,尽目力所及。
6. 寥寥:稀少的样子。
7. 雁影:大雁的影子,古人常用“雁影”比喻离别和重逢。
8. 竟何事:究竟有什么事情。
9. 一声:一道、一阵。
10. 江上:江边。
11. 发春雷:发出春天的雷声,这里比喻声音洪亮、气势磅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送僧》诗以禅意和哲理为核心,展示了诗人释重显超脱世俗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首句“岩房高下折寒梅”描绘了寒冷的冬日里,诗人与僧人在山岩间的僧房相聚,他们攀登山峰、采摘梅花,展现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接下来的“极目寥寥雁影回”将目光投向远方,比喻人生道路的漫长和艰险。“寥”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中的孤独感和渴望解脱的意愿。
在“相别相逢竟何事”中,诗人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生活中种种相逢别离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正是禅宗强调的领悟生死和舍弃执着的关键问题。最后一句“一声江上发春雷”用生动的形象比喻,表达了人生的起伏变化以及诗人的态度:即便生活充满磨难,也要勇敢地面对,犹如春天来临时,江边响起的雷声预示着新生和希望。这首诗通过深厚的禅意和丰富的哲理,呈现出一种豪放而沉郁的气质,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是唐代诗人释重显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僧人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离别的感慨。
创作背景方面,释重显生活在唐朝中期,这是一个佛教盛行的时代。据历史记载,他曾在长安城内的寺庙里修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段时间里,他亲身经历了许多人生的悲欢离合,这使他对友情和离别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送僧》这首诗中,作者以自己与僧人的告别为背景,通过对景物、天气的描绘,以及对往事的回忆,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通过抒发离别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中难以避免的离别的感慨。
总的来说,《送僧》这首诗是在唐代这样一个宗教氛围浓厚、人们崇尚友谊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作者在那个时代的经历和感悟,以及他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