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适合烟云、烟雨和微风的地方,水流过村庄时隐藏着松树。移植过来的幽静之景来自远处的寺庙,那满含诗意的花儿啊,几株穿过翠绿的小树,姿态飘逸,恰能和谐共处。
去完善
释义
1. 宜:适合。在这里指适合在各种天气条件下欣赏。
2. 拂水:轻轻地拂过水面。这里指竹子轻轻拂过水面。
3. 藏村:隐藏在村庄中。这里指竹子生长在村庄附近。
4. 复间松:与松树相邻。这里指竹林旁边有松树。
5. 移得:移植过来。这里指把竹子移植到寺庙附近。
6. 萧骚:风吹竹叶的声音。这里形容竹叶被风吹动的样子。
7. 无赖:放肆。这里形容杏花开放得繁茂。
8. 多意绪:有许多情意。这里指杏花象征着人们的情感。
9. 穿翠:穿过绿色。这里指杏花穿过翠绿的竹林。
10. 好相容:可以相互包容。这里指杏花与竹子和谐共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竹”,诗人以他特有的敏锐和细致,描绘了一幅天然质朴、画面层次分明的画图。诗的开篇“宜烟宜雨又宜风”即表现出了竹的特点:适应力强,无论是烟雾弥漫还是雨水滋润,亦或是清风吹拂,都适合生长。诗人通过这个特点将竹与自然环境的紧密关系表现了出来。接下来“拂水藏村复间松”描绘了竹子与水和村庄的关系,以及它与松树之间的和谐共存。
接下来诗人以“移得萧骚从远寺”表达了竹子的精神象征意义。萧骚意味着风声,诗人赋予竹子和寺庙同样的超然物外的精神气质,进一步强调竹子的性格和特点。最后两句“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则表现了杏花的无奈和自卑,因为竹的翠绿让人心生愉悦,而杏花在数枝之间也只能默默穿过,不与竹争艳。这里诗人以杏花作为陪衬,更加突出了竹的高洁品质和不俗的形象。整首诗既赞美了竹的自然美,也赋予了它精神的象征,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谷所作,创作于公元907年至960年之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唐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
郑谷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文学。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曾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直到晚年才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官员。这种经历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在《竹》这首诗中,郑谷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对人生的态度。竹子象征着坚韧、正直和高雅,这与郑谷的人生哲学相吻合。此外,郑谷还通过对竹子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竹》这首诗是郑谷在面对人生困境时,通过观察和欣赏自然界的美,寻求心灵慰藉的产物。这首诗既展现了郑谷的人格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历史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