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楚翁访考亭旧居著闽山集为题其后
有客传吟藁,知渠来自闽。
四书犹在鲁,六籍不忧秦。
太史经邹峄,离骚感楚臣。
谁知梦奠日,曾忆后庚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客人寄来了他们的诗篇,我们知道他们来自福建。
儒家四书依然在山东流传,而六部古籍并不担心被秦国销毁。
太史公曾经过邹县和峄山,屈原则在楚国感叹世事。
谁知道屈原离世的那一天,也是后庚申年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程楚翁:指福建人程俱,字致道,号北山。是南宋著名的学者、诗人、散文家。
2. 访:拜访。
3. 考亭旧居:指的是程俱早年读书的地方。
4. 著:编写。
5. 闽山集:程俱的诗文集。
6.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儒家经典。
7. 鲁:这里指代孔子的家乡,即山东曲阜。
8. 六籍: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简称“六艺”。
9. 不忧秦:指不怕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发生。
10. 太史:指司马迁,他曾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提到过孟轲到齐国游说诸侯。
11. 邹峄:邹县的山,即孟子故乡。
12. 离骚: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诗人屈原创作的著名诗篇。
13. 楚臣:指的是屈原。
14. 梦奠日:相传孔子在梦中将他的学说传授给弟子子贡。
15. 庚申:这里指的是公元1260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访考亭旧居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古典文化的敬仰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开篇点题,描述了有客人带来诗篇,介绍他的出处是福建。紧接着,诗人用“四书犹在鲁”描绘古代儒家经典的传承,强调文化传统的力量,又用“六籍不忧秦”指出即使历史沧桑,经典文献依然留存世间。随后,诗人通过对比司马迁与屈原的经历,进一步强调了文化传承的意义。最后,作者提到了梦奠的日子,暗示了时光流转,但在美好的记忆中,那些曾经的人和事却永不消失。整首诗情感深沉,诗意盎然,展现出作者对于历史、文化和人生的独特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程楚翁访考亭旧居著闽山集为题其后》出自南宋末年著名学者、政治家马廷鸾之手。创作时间为公元1265年前后,正值南宋晚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蒙古帝国对南宋的侵略战争日益严重。
在这个时期,马廷鸾的人生际遇颇富戏剧性。他曾担任南宋朝廷的官员,历任左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职,因直言敢谏而受到皇帝的信任。然而,在南宋朝廷日趋腐败的环境下,他深感无力回天,于是辞官回乡,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这首诗歌就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
此外,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还涉及当时的历史事件。此时,南宋正面临蒙古帝国的侵略,福建地区成为抗蒙的重要基地。在此背景下,诗人以程楚翁探访考亭旧居为契机,表达出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同时,闽山集作为一种地方文献,反映了福建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