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桃花
春入关山亦未迟,苎萝山下见西施。
不羞白发欺双鬓,且对清尊插一枝。
纵落不随流水去,仅开惟有白云知。
何须惆怅无人赏,自有春风二月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来到了关山,并没有迟到,在苎萝山下我们看到了西施。
我们不因满头白发而羞愧,面对美酒佳肴,戴上花枝。
即使花朵凋零,也不会随波逐流,只有白云知道它们曾经盛开过。
何必因为无人欣赏而感到悲伤呢?春天里的春风终会来的。
去完善
释义
1. 关山:这里指代遥远的地方,也可能是诗人借用的典故,即古代边防关隘。
2. 苎萝山:位于今浙江诸暨市南,相传是西施的出生地。
3.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曾帮助越王勾践战胜吴国。这里用来形容山中桃花的美丽。
4. 清尊:清澈的酒杯,这里代指饮酒。
5. 春天二月:农历二月份,是桃花盛开的季节。
去完善
赏析
《山中桃花》是宋朝诗人郑獬的一首描绘桃花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桃花的描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首联“春入关山亦未迟,苎萝山下见西施”,描绘了春天来临时的景象。这里的“关山”是指险要的山区,诗人用“春入关山”来形容春天的脚步已经到达了各个角落。“苎萝山下见西施”则是对美丽的桃花的赞美,将桃花比作中国古代美女西施,表达了桃花的美丽和魅力。
颔联“不羞白发欺双鬓,且对清尊插一枝”,表现了诗人面对年龄增长的心态。虽然诗人已经有了白头发,但他并不因此而感到羞愧,反而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他对着酒杯插上桃花,与桃花共享美好的时光。
颈联“纵落不随流水去,仅开惟有白云知”,表达了桃花的品质。即使桃花凋谢,也不会随波逐流,它们只会伴随着白云飘散。这里暗示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不随波逐流的个性。
尾联“何须惆怅无人赏,自有春风二月时”,揭示了诗人的乐观态度。他相信,桃花的美不需要别人的欣赏,因为它们有自己的美丽,等待春天的到来。同样,诗人也相信自己有着自己的价值,不必为别人的看法而烦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桃花》是宋代诗人郑獬的一首描绘春日美景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7年左右,正值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也呈现出繁荣景象,许多著名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等都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郑獬(1028年-1077年)是北宋的一位文人官员,他在进士及第后曾任翰林学士等职。然而,在王安石变法期间,由于对变法政策持有异议,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压,后被贬谪至南方。在这段时间里,郑獬游历了许多山水名胜,这首《山中桃花》便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
在这首诗中,郑獬通过对山中桃花盛开的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向往。同时,他也借桃花表达了自己身处困境中的坚韧精神,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这首诗既体现了郑獬作为文人的才情,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官员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