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湖光亭落成)
修眉扫遥碧,清镜走回流。堤外柳烟深浅,碧瓦起朱楼。分付平云千里,包卷骚人遗思,春色入帘钩。桃李尽无语,波影动兰舟。
念谢公,平生志,在沧洲。登临漫怀风景,佳处每难酬。却叹从来贤士,如我与公多矣,名迹竟谁留。惟有尊前醉,何必问消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精心梳理过眉毛,望向远方如画的景色;清朗的镜面映照出流水回旋的画面。堤岸之外,柳烟深深浅浅,绿色的瓦片覆盖着红色的楼房。天空中的云朵似乎绵延千里,蕴含了文人墨客们遗留的情感,春天的美景仿佛被收入了帘幕之中。桃花和李花默默无言,只有水面的波光轻拂着兰舟。
想起谢公,他一生的志向在于归隐山水之间。登上山丘眺望四周的风景,美好的地方总是难以实现。可惜感叹从古至今,多少贤能之士,像你我这样的人有很多,但又有谁的名字和事迹能够流传下来呢?只能借酒消愁,忘却人生的忧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修眉:这里指远山,如美人的长眉,形容山景秀美。
2. 扫遥碧:扫过遥远的水域,以绿色的睫毛为背景。
3. 清镜:明净的湖面,像镜子一样映射出周围的景色。
4. 走回流:水流回旋的地方,形容湖水流动有态。
5. 堤外柳烟深浅:堤外的柳树在水雾中忽隐忽现,形成深浅不一的景象。
6. 朱楼:红色的高楼,这里指湖光亭。
7. 分付平云千里:天空中的云朵飘向远方,呈现出千里的景象。
8. 包卷骚人遗思:诗人把骚人的遗思纳入到自己的诗境之中。
9. 桃李尽无语:桃李花开,却不发一言,静静地生长着。
10. 波影动兰舟:湖面的波光反射到小船上,使船影显得摇动。
11. 念谢公:这里是化用南朝著名文人谢灵运的典故,表示怀念古代文豪。
12. 平生志,在沧洲:这里的"沧洲"是指江湖,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尘世,过着悠闲生活的愿望。
13. 登临漫怀风景:登上高处,放眼四望,满眼都是美好的景色。
14. 佳处每难酬:美好的地方很难得到。
15. 却叹从来贤士:感叹自古以来有很多有才德的人。
16. 如我与公多矣:如同我和您这样的人很多。
17. 名迹竟谁留:最后有谁的名声和事迹被后人记住呢?
18. 惟有尊前醉:只有酒醉时的欢乐时光。
19. 何必问消忧:不必去寻求消除忧愁的方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水调歌头”的婉约词牌为载体,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面。词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湖光亭落成的盛景,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人生得失的豁达态度。
上片以“修眉扫遥碧,清镜走回流”起笔,形象地描绘了湖水碧波荡漾、湖面如镜的美景。接着通过“堤外柳烟深浅,碧瓦起朱楼”的景致,展现出湖光亭落成后的壮丽景象。同时,“分付平云千里,包卷骚人遗思,春色入帘钩”三句则表达了词人对昔日文人墨客遗韵的敬仰,以及对眼前美好春色的赞美。最后以“桃李尽无语,波影动兰舟”收尾,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美好的画卷,使人陶醉其中。
下片以“念谢公,平生志,在沧洲”开篇,通过对谢公(谢安)的怀念,引出了对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敬仰之情。紧接着,“登临漫怀风景,佳处每难酬”二句表达出词人对美景难以忘怀的心情。然而,在面对历史的沧桑时,词人也发出了“却叹从来贤士,如我与公多矣,名迹竟谁留”的感叹。这种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结尾两句“惟有尊前醉,何必问消忧”则表现出词人面对世事纷扰时的达观与超脱,使整首词的境界得到了提升。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湖光亭落成的美景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展现了一位文人墨客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词人的才情和胸怀跃然纸上,令人敬佩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湖光亭落成》是宋代词人叶梦得的代表作品,创作于公元1087年。在这一年里,宋哲宗赵煦已经即位两年,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此时的叶梦得风华正茂,年轻有为,深受皇帝重用。
在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华无比,人文荟萃。叶梦得任职于翰林学士院,专事文学、书画、音乐等艺术的研究与交流。他在闲暇之余,常游山玩水,结交文人士大夫,撰写了大量优美的词作。这首《水调歌头·湖光亭落成》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词以湖水为背景,描绘了湖光亭落成的壮观景象。词人在词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同时,也反映出北宋社会繁荣昌盛,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整首词节奏明快,意境优美,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