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挽通议叔祖吕硕人

标题包含
挽通议叔祖吕硕人
旅殡胡尘里,凄凉七十春。 望云长在念,对食几伤神。 乌哺追思切,鳌峰卜□□。 西风悲楚些,谁不泪沾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安葬途中困于沙尘中,心中惆怅已过七十年。 抬头望云追忆往事,吃饭时神伤几许。 乌鸦哺儿思母心切,身处鲍鱼之肆愁绪满怀。 西风萧瑟楚地之音,谁能忍住眼泪湿润了丝巾。
去完善
释义
《挽通议叔祖吕硕人》熊以宁:这是一首悼念诗,表达了对叔祖吕硕人的哀悼之情。下面是对诗句的注释: 1. 旅殡:指在外乡去世并埋葬。 2. 胡尘:指胡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可能是指北方边疆地区。 3. 七十春:泛指很长时间,因为古人习惯用春秋来表示岁月。 4. 望云:这里的“云”是指古代传说中的云彩,代表神仙居住的地方,常用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对食:指的是对着食物,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6. 乌哺:这是一个典故,出自《诗经·小雅·蓼莪》,描述乌鸦反哺母亲的情景,这里用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7. 鳌峰:指的是蓬莱山,古代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希望亲人能在仙境中得到安息的愿望。 8. 卜:预卜,预测。 9. 楚些:指的是古代楚国地区的丧事风俗,这里用来表达对叔祖逝世的悲痛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挽通议叔祖吕硕人”,表达了诗人对其叔祖父吕硕人的深切悼念之情。 首联描述了吕硕人的丧仪是在异乡举行,以旅殡的形式草草结束,历经七十年岁月的沧桑。“胡尘”一词流露出战争的压迫感,表达了身逢乱世的无奈。 颔联通过“望云”和“对食”两个形象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在思念中的心情:一方面哀叹世事无常、生死离别;另一方面又感到生活无光,无法自拔的悲痛之情。 颈联表达诗人追忆吕硕人的恩情与关爱,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然而现实中的离世却让他们无法再次相聚,这种痛失亲人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 尾联则用“西风悲楚些”来传达在瑟瑟秋风的吹拂下,诗人内心的悲伤无法释怀。此情此景,触动了每一个人的泪点,谁都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 全诗深情地表达出诗人对已故吕硕人的深切哀思,沉痛而真挚,同时又表现出世事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充满了深深的无奈之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挽通议叔祖吕硕人》,是由南宋著名诗人熊以宁所作。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56年,正值南宋末世,时局动荡不安。熊以宁虽然身处乱世,但他仍坚持自己的梦想,立志报效国家。 在这段时间里,熊以宁的生活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他的家庭出身并不显赫,而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尽管如此,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勤奋地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现实却并非如他所愿。当时的社会腐败严重,权臣当道,平民百姓生活困苦。熊以宁在求学过程中,曾多次遭受歧视和排挤,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不屈不挠。 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帝国崛起于北方,对南宋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南方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熊以宁深感痛心,他以诗歌作为武器,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为百姓疾苦发声。 在这首诗中,熊以宁表达了对叔祖吕硕人的哀悼之情。吕硕人是熊以宁的亲人,也是他在文学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吕硕人的离世,让熊以宁倍感悲痛。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吕硕人的高尚品质和对家族的无私奉献,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