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秋越台看月

标题包含
中秋越台看月
海雨洗尘埃,月从空碧来。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台。 皓曜迷鲸目,晶荧失蚌胎。宵分凭槛望,应合见蓬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群玉,字文山,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生平事迹较为简略,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信息: 1. 籍贯与家世:李群玉是唐朝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家族在当地颇有名望。 2. 早年经历:李群...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海浪冲刷掉所有的尘土和疲惫,月亮穿透夜空洒向大地。月光下的海面泛着柔光,笼罩着岸边的树木。那月光如同白色的绸缎,披挂在楼宇之间。皓月当空,夜色如墨,让人迷失方向,如同鲸鱼在水中追寻光明。月光在湖面跳动,就像无数璀璨的珍珠散落人间。在这美妙的夜晚,倚栏远眺,仿佛能看见那遥远的蓬莱仙境。
去完善
释义
1. 海雨:来自海洋的雨水。这里形容雨水冲洗过后环境明净的样子。 2. 空碧:指湛蓝的天空。 3. 草树:草地树木。草,草本植物;树,木本植物。 4. 练影:比喻月光如同白练般垂挂。 5. 楼台:指越台之上的建筑和景观。 6. 皓曜:明亮的阳光。曜,日光。 7. 鲸目:鲸鱼的眼睛,用以形容其巨大明亮。 8. 晶荧:光线的闪烁摇曳。 9. 蚌胎:蚌肉中的珍珠。 10. 宵分:深夜时分。 11. 凭槛:靠着栏杆或类似的东西。 12. 应合:应当能够。
去完善
赏析
《中秋越台看月》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一首描绘中秋月色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中秋夜海上月光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卷。 首联“海雨洗尘埃,月从空碧来”,以海雨洗净天地间的尘埃作为背景,为接下来的月色渲染了宁静的氛围。同时,月亮自晴空而来,预示着接下来将会出现一轮明亮的圆月。 颔联“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台”,进一步描绘了中秋夜晚的景象。月光如水,笼罩着草地和树木;淡淡的月光如同白色的丝带,挂在高楼和亭台之间。这一联将月光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使画面充满了诗意。 颈联“皓曜迷鲸目,晶荧失蚌胎”,通过对比浩瀚的海洋和微小的生物,表现了月亮的光辉之强。明亮的月光让鲸鱼都迷失了方向,晶莹的光彩甚至让蚌壳都失去了光彩。这两句诗形象地展示了中秋明月的高洁无暇。 尾联“宵分凭槛望,应合见蓬莱”,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诗人站在高楼之上,倚栏眺望,希望能看到传说中的蓬莱仙境。这一句诗不仅呼应了开头时的“月从空碧来”,还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中秋越台看月》,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在中秋之夜创作的一首描绘赏月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朝的中晚期,也就是公元8-9世纪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繁荣和稳定的阶段,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个时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李群玉作为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生活经历和诗作都与当时的社会现象息息相关。在这个时期,他因为才华横溢而受到皇帝的赏识,一度进入朝廷担任官职。然而,他在官场上的遭遇并不顺利,最终选择辞官回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这种人生经历使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中秋越台看月》这首诗中,李群玉以中秋之夜为背景,通过描述自己登高望月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家人、故乡和国家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借月抒怀,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