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庐山读书
怜君少隽利如锋,气爽神清刻骨聪。
片玉若磨唯转莹,莫辞云水入庐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欣赏你的才华如同锐利的剑,豪爽清新,充满智慧与灵性。如同经过打磨的玉器一般愈发晶莹剔透,不要推辞,愿你的才华如同山水一样,汇入庐山的高峰之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怜:动词,意指怜惜、同情;此处为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爱护。
2. 君:第二人称代词,用于尊称对方。
3. 少隽:年少有才之人,此处的“隽”指的是才干出众者。
4. 利如锋:形容才学犀利如刀。
5. 气爽神清:形容精神舒畅,心境明朗。
6. 刻骨聪:形容聪明才智刻入骨髓,与生俱来。
7. 片玉:喻指珍贵的玉石,此处比喻才子佳人。
8. 若磨:如果加以琢磨,即指培养教育和磨砺。
9. 唯:副词,表示让步条件,意为只有、只要。
10. 转莹:变得更加晶莹美好。
11. 莫辞:不要拒绝、推诿。
12. 云水:云雾缭绕的山水景色,此处借指庐山的自然景观。
13. 入庐峰:进入庐山学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隐喻了学习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面貌。诗人通过描述锋利的兵器和云水景观,巧妙地传递出求知过程中的果敢与坚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才实学的向往和敬仰。
首句中的“怜君”表达了对读者的关爱之情,而“少隽利如锋”则形象地描绘出青年学子锐不可当的才情,就如同利剑一般锋利无比。接下来的“气爽神清刻骨聪”则进一步强调学子们在学术上的纯净态度和高尚品质,将学习的氛围营造得庄重肃穆。
颔联中的“片玉若磨唯转莹”比喻了知识积累的珍贵性和来之不易,阐明了只有在不断的磨砺和学习中,才能使得自己的学问越来越璀璨夺目。而尾联“莫辞云水入庐峰”则表达出了面对求知的道路虽然曲折漫长,但诗人勉励大家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征服,因为那里有知识的宝库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和挖掘。
整首诗以咏物抒怀的手法,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学习的精神风貌、人生的哲理思考以及对知识的向往和敬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劝人庐山读书》是唐代诗人李群玉所作。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世纪中期,即唐朝后期。
这个时期,李群玉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当时唐朝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边疆不稳,民不聊生。尽管这样的社会环境对李群玉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并没有阻止他追求知识的热情。他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以此达到修身齐家的目的。
此外,庐山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向往的胜地。庐山的书院制度源远流长,吸引了众多士子前来求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群玉写下了这首诗,勉励人们要勤奋读书,不断提高自己,以应对现实中的种种挑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