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无罪福

标题包含
无罪福
终日行不曾行,终日坐何曾坐。 修善不成功德,造恶元无罪过。 时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 死后须见阎王,难免镬汤碓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日里都在奔波却未曾真正地出发,每日里坐着却未曾真正地坐下。修善者未必能成就功德,作恶者原本并非没有罪过。世人若是不明了真心,请不要轻易相信这些话而随意行事。待到生命终结之时,必须面对阎罗王,难免会遭受镬汤碓磨之刑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终日行不曾行:形容得道之人虽然已经行动却看似没有行动。 2. 终日坐何曾坐:形容得道之人虽然已经坐着却似乎没有坐在那里。 3. 元:通“原”,原本。 4. 罪过:过错,罪行。 5. 时人:当时的人。 6. 明心:了解并掌握宇宙人生的真理,即觉悟。 7. 莫执此言乱做:告诫人们不要误解这些话而胡作非为。 8. 镬汤碓磨:古代地狱中的一种酷刑。镬是煮食的锅;碓磨是一种石磨,此处形象地描绘了地狱的痛苦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直白的方式揭示了修行的真谛,强调内心的领悟和真善美的追求。"终日行不曾行,终日坐何曾坐"两句描绘了行者参禅的形象,传达出修行并非依赖于外在形式,而是需要内在心境的沉静与净化的深刻含义。 "修善不成功德,造恶元无罪过"体现了诗人对于世俗道德观念的批判,认为善行未必能带来世人眼中的成功,而恶行也未必一定会导致罪过。这实际上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引导人们要向内寻找自我救赎之道,而非一味地追求外部成就或担心罪行报应。 诗人在最后提醒世人:“时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死后须见阎王,难免镬汤碓磨”。这句话意味深长,告诫人们在未经心灵顿悟之前,切勿将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观点当作信条去实践,因为死亡之后会面临因果报应的审判,届时若想免受地狱之苦,还是需要从内心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无罪福》是南宋著名道士、诗人张伯端所作。这首古诗创作于公元963年,正值北宋末年。 在这个时期,张伯端由于政治原因,被迫离开了京城,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游历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亲身体验了民间的疾苦,对国家政治的黑暗有了深刻的认识。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感悟,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与此同时,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民生疾苦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人们。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张伯端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寻找心灵的慰藉。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物质享受,而是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无罪福”的观点,即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的升华。 通过以上背景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无罪福》这首诗的主题和内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