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采珠歌

标题包含
采珠歌
贫儿衣中珠,本自圆明好。 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 数他宝,终无益,只是教君空费力。 争如认取自家珍,价值黄金千万亿。 此宝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 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为障碍。 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 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 任你尘嚣满眼前,定慧圆明常自在。 不是空,不是色,内外皎然无壅塞。 六通神慧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 见即了,万事毕,绝学无为度终日。 怕兮如未兆婴儿,动止随缘无固必。 不断妄,不修真,真妄之心总属尘。 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 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 垢不染,光自明,无法不从心里生。 心若不生法自灭,即知罪福本无形。 无佛修,无法说,丈夫智见自然别。 出言便作狮子鸣,不似野牛论生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穷小子怀里藏着明珠,明珠本来光明圆润美好。 可惜他自己不去找,只知道数落别人的宝贝。 数落别人的宝贝,其实对自己没有好处,只会白白浪费力气。 不如认清自己手里的珍宝,那可是价值万亿的黄金啊。 这颗宝珠无比明亮,照亮了所有的世界。 它从不曾减损丝毫光芒,却被浮云遮挡住了。 自从认识这颗宝石,虚妄的东西谁还会去在意呢? 这佛珠和我的宝珠并无不同,我的本性已融入佛性之海。 宝珠不再是宝珠,大海也不再是大海,我心宽广,包容法界。 任凭世界喧嚣扰攘,我的心依然定慧圆满,自在安然。 这不是虚空,也不是物质,内心清澈,无所阻碍。 我有神奇的智慧,既能利益自己,也能帮助别人,永无止境。 一旦明了,一切事情就都解决了,我放下学问,无忧无虑地度过每一天。 我要像婴儿一样安静,不受任何干扰,随心而动。 不再追求虚妄,也不再追求真理,因为这两者都是虚妄。 万法皆空,其中却有法身存在。 法身就是自然的天真的佛,既不是人也不是物。 他充盈在整个宇宙之间,只有微妙与模糊可见。 他不受污染,自有光辉,所有一切都源于他的内心。 如果他不存在,那么一切法也都消失了。 既然罪与福都没有实体,那还有什么佛需要修行,什么法需要谈论呢? 真正的智者会有不同的见解。 他们说的话就像狮子咆哮,而不是像野牛争论生死。
去完善
释义
《采珠歌》是张伯端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词中的注释: 1. 珠:这里指宝珠,喻指智慧、真理等。 2. 三千大千界:佛教术语,指整个宇宙。 3. 摩尼:佛教术语,意指宝珠,象征佛法的智慧。 4. 泡体空花:比喻事物无常、虚幻。 5. 法界:佛教术语,指整个世界。 6. 六通:佛教术语,指六种神通力,包括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如意通、他心通、漏尽通。 7. 绝学无为:道教术语,指断绝一切学问,达到无为的境界。 8. 希夷:道家哲学概念,指虚无、自然的境界。 9. 无相:佛教术语,指没有形象、轮廓的绝对存在。 10. 法身:佛教术语,指佛的法体,也象征佛的智慧。 11. 垢不染,光自明:形容心性纯净,不受外界干扰。 12. 无法不从心里生:指一切佛法都源于内心。 13. 野牛论生灭:比喻世人谈论生死轮回等虚幻之事。
去完善
赏析
《采珠歌》描绘了诗人寻找自己内心的宝藏的旅程。诗中以贫穷的孩子为例,强调人们常常忽视自身已有的珍宝,而去追求别人的财富,最终徒劳无功。当诗人认识到了自性之珠的价值时,生活变得豁达从容。诗人随后用“珠”象征自性,描述自性之光能照亮整个世界,超越一切烦恼。最后,诗人总结到:认识到自己的自性就能达到佛学所说的顿悟,行为举止、思想观念都能得到净化和升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采珠歌》是宋朝著名道士、诗人张伯端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的宋代初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 在张伯端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官场生涯并非他所愿。后来他退居山林,潜心修道,以求人生的解脱之道。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名山大川,感悟自然界的无穷奥秘,并通过诗作来表达他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感悟。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受到挑战,道家学说开始兴起。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许多文人士大夫也纷纷加入道家的行列。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伯端以他的才情和智慧,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的《采珠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