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祭石曼卿文

标题包含
祭石曼卿文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曾任绵州推官。欧阳修四岁时丧...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愿你享受这些祭品吧!
去完善
释义
尚飨:希望死者享用祭品,传统祭文中常用的结束语。
去完善
赏析
《祭石曼卿文》是一篇兼具深情与哲理的经典祭文,展现了欧阳修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复杂的人生感悟。全文以追忆亡友为核心,同时融入了对生命意义、历史沧桑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文章开篇点明祭祀的时间、地点及目的,庄重肃穆,奠定了全篇基调。随后通过“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两句高度概括了石曼卿的品格,并由此引申出关于生命本质的哲学探讨:形体虽逝,但精神永存。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石曼卿,更触及所有伟大人物共同的命运轨迹,从而使个体的生命价值上升到普遍的人类命题层面。 接下来,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一方面,他想象石曼卿的灵魂应当化作“金玉之精”,甚至催生出千尺青松或九茎灵芝;另一方面,眼前的荒芜景象却令人触目惊心——荆棘遍地、磷火飘忽,甚至连牧童樵夫的歌声都显得格外刺耳。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凸显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也暗含着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冷漠的批判。 最后,欧阳修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历史维度,指出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圣贤英雄,最终都无法逃脱“累累乎旷野与荒城”的宿命。尽管如此,他并未完全陷入悲观绝望,而是借由个人的真情流露,表达了对友情、生命的珍视以及对宇宙永恒规律的敬畏。 整篇文章语言凝练优美,句式工整流畅,既有磅礴大气的议论,又有细腻真挚的抒情,堪称宋代散文中的佳作。尤其是结尾处“有愧乎太上之忘情”一句,既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情怀,又透露出道家超然物外的智慧,使得作品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多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治平四年,欧阳修已步入人生的暮年,时任参知政事的他,虽身居高位,却对人生无常、盛衰更替有着深切的感悟。石曼卿,这位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友人,曾以磊落豪迈、不拘小节而闻名于世。欧阳修与他交情深厚,但命运无情,石曼卿早已长眠于地下多年。此祭文是欧阳修为亡友所作,借凭吊之机抒发了对生死、名利和时间流逝的深沉思索。在风雨萧瑟的荒野中,面对荆棘丛生、磷火流萤的凄凉景象,欧阳修感怀往昔,悲从中来,不禁潸然泪下。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