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侄莫幼明还里疗疾
爱子天资静,能来读我书。
积痾无自苦,小别未云疏。
外物人难必,良师古有余。
吴松春万顷,一览意何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的儿子天性沉静,愿意读书学习。长期患病不感到痛苦,短暂的离别并不疏远。外部事物很难确定,但优秀的老师足以应对古代文化知识。春天的吴松江面广阔无边,一眼望去心旷神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外侄:指母系的侄子。
2. 莫幼明:此处为人名。
3. 爱子:意为宠爱之子,这里指作者的侄子。
4. 天资静:天生性情沉静。
5. 积痾:长时间积累的病痛。
6. 无自苦:不自己承受痛苦。
7. 小别:短暂的分别。
8. 外物:外在的事物,这里指生活中的琐事。
9. 人难必:人们难以确定。
10. 良师:好的老师。
11. 古有余:古代有很多。
12. 吴松:即苏州。
13. 春万顷:形容春天的水面广阔。
14. 一览:一眼看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外侄莫幼明的关爱和期望。首联以“爱子天资静”赞美了莫幼明的沉稳性格,并对其能来读书表示欣慰。颔联则提到了他因病需回乡治疗,即使短暂分别,但亲情依然紧密。颈联告诫莫幼明要坚定信念,排除外界干扰,多向古人学习。最后两句描绘了春天的吴淞江景色美好,暗示他希望莫幼明能有宽广的视野,更好的理解和欣赏人生。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外侄健康成长的深深关注与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外侄莫幼明还里疗疾》是南宋时期诗人孙应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当时朝政腐败,民族矛盾激化,金兵多次南侵,民不聊生。
孙应时是南宋末年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在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他的许多诗歌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现实,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切。
在创作这首《送外侄莫幼明还里疗疾》时,孙应时可能正在外地任职,得知自己的外甥莫幼明生病,需要回乡疗养。于是他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表达了对外甥的关爱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医疗条件落后,人们患病后只能依靠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进行治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