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宫曲·九日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对着青翠的远山,我整理着乌黑的官帽。南归的大雁横越在秋天的天空中,疲惫的旅客思念着远方的家园。美丽的女子热情款待,金色的酒杯错落有致,她们手中拿着琵琶弹奏出美妙的旋律。人老了,西风吹起了满头白发,蝴蝶忧愁明日的黄花会凋谢。回头望向远方,夕阳西下,天边出现了一抹晚霞,还有几只寒鸦在空中飞翔。

去完善
释义
"蟾宫曲·九日"是元代文学家张可久创作的一首散曲。下面是每句的注释:
1. 蟾宫曲:曲牌名。
2. 对青山强整乌纱:意思是勉强整理头巾,准备离开青山。乌纱,古代官员的头巾。
3. 归雁横秋:大雁在秋天南飞,这里形容秋天的景象。
4. 倦客思家:疲倦的旅客思念家乡。
5.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描述宴会场景。翠袖,青绿色的袖子,这里指代女性;金杯,黄金制成的酒杯;玉手,洁白如玉的手。
6. 人老去西风白发:形容年纪已大,头发变白。西风,秋风。
7. 蝶愁来明日黄花:蝴蝶为明日的凋谢的花朵而担忧。这里比喻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
8.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回望远方的家,只剩下夕阳和乌鸦的景象。天涯,远处的地平线。

去完善
赏析
《蟾宫曲·九日》是元代词人张可久的一首抒情小令。作品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时的思家之情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全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写作者面对青山勉力整理乌纱帽,暗示出他此时的心情并不轻松。接下来的“归雁横秋”一句,借南飞的大雁表现了季节的变化,同时也暗示了作者思乡的情怀。“倦客思家”则直接表达了他渴望回到家乡的情感。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通过描绘宴会上的场景,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惆怅。翠袖、金杯、玉手的形象,既展现了宴会的繁华,也反衬了作者内心的寂寞。
下片开始,“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两句,借西风的白发和明日的黄花,抒发了作者对于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则以天涯、斜阳、寒鸦等景象,勾勒出一幅深秋图,从而进一步渲染了作者思乡的情绪。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重阳节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和对年华老去的感慨。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蟾宫曲·九日》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可久的代表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元朝时期,大约是在公元13世纪后半叶至14世纪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士人地位较低,科举制度被废除,这使得许多文人失去了出仕的机会,只能沉沦下僚或退隐山林。
在这个时期,张可久也经历了人生起伏。他曾在官场任职,但因性格耿直、不善逢迎而屡遭排挤,最终辞官回乡,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高的崇敬之情。
在这首诗中,张可久以重阳节为背景,描绘了登高远望、饮酒赏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民族融合、文化共融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