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丞庭下芙蓉三首
菊与为朋竹与邻,闭门谁见晓妆新。
不须多羡苏堤好,车马往来尘污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菊花为伴,翠竹为邻,谁能见到这掩门的早妆呢?不必羡慕那繁华的苏堤,车马来往纷扰不已,让人厌烦。
去完善
释义
1. 蒋中丞:古代官职名,这里指诗人滕岑的朋友,具体姓名未知。
2. 中丞:御史中丞的简称,唐代以降此职务常作地方官的尊称。
3. 庭下芙蓉:诗人在朋友蒋中丞家中庭院看到的木芙蓉花。
4. 菊与为朋:将菊花视为好友,此处以菊拟人化表达情感。
5. 竹与邻:用竹子作比喻,象征诗人的品德高洁。
6. 闭门谁见:诗人在闭门谢客的情况下创作诗歌,无人知晓其风采。
7. 晓妆新:清晨新妆容,以此描绘木芙蓉花的美丽。
8. 不须多羡苏堤好:不须羡慕苏堤的美景,这里以杭州西湖边的苏堤借指美丽的风景。
9. 车马往来尘污人:车辆马匹络绎不绝带来的尘土弄脏了人,暗含对繁华热闹生活的厌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蒋中丞庭下的芙蓉为题,诗人通过描绘不同植物之间的关系来展现庭园之美。首句的“菊与为朋,竹与邻”,表明菊花和竹子都是庭园中的常客,它们分别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精神。诗人以这种手法突出了庭园主人的品味和性格。接下来的“闭门谁见晓妆新”则表达了主人并不愿意过多展示自己的华丽生活,希望保持一份宁静的心境。
紧接着的诗句“不须多羡苏堤好,车马往来尘污人”是对前面所描绘的景色的一种评论。这里的“苏堤”是借指一种繁华的景象,而“车马往来尘污人”则是说虽然有人羡慕那样的繁华,但是对于庭园的主人而言,他更在意的是内心的宁静,而不是外在的浮华。所以,诗人对于庭园的设计理念和主人的生活方式表示了高度的赞赏。
综上所述,本诗通过描绘庭园中的植物、景观以及主人的态度,表现出了一种宁静而高洁的生活态度,这也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蒋中丞庭下芙蓉三首》是清代诗人滕岑所创作的组诗,创作于康熙年间。滕岑(约公元1644年-1705年),字济川,号拙园居士,江苏扬州人,曾官至刑部员外郎。
在滕岑创作这组诗歌的时期,正值清朝初年。当时,满清入主中原,建立了稳固的政权,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在这种背景下,滕岑作为一位汉族文人,其内心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忧虑。
这组诗中的“蒋中丞”指的是当时的浙江巡抚蒋陈锡。在他的庭院中,芙蓉花开得鲜艳夺目,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然而,这些美丽的芙蓉花却无法掩盖住滕岑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他通过对芙蓉花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