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上曾二丈仲成 其三

标题包含
上曾二丈仲成 其三
患难余生二十年,一身孤苦百忧缠。 文章昔谓古可到,踪迹今为人所怜。 憔悴形容勋业镜,归依空寂祖师禅。 不孤虽有山公在,恐逐龙舒下九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之望(1090年-1170年),字瞻叔,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是北宋名臣王珪的后裔。 王之望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以文学、史学见长。宋徽宗宣和年间,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困境中活了二十年,孤独和忧虑如影随形。 曾经以才华横溢而闻名,如今却只能得到他人的同情。 容貌憔悴,曾经的功勋伟业如同镜子中的倒影,唯有依靠禅宗的智慧寻找安慰。 虽然身边还有好友,但恐怕最终会像龙舒一样,无法摆脱命运的纠缠,走向生命的终点。
去完善
释义
1. 曾二丈:曾仲成,字二丈,南宋理学家,曾任徽州通判。 2. 龙舒:即龙舒州,在今安徽南部,为王之望故乡。 3. 空寂:佛教术语,指心境寂静无尘。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王之望写给友人曾二的信,诗人表达了自身经历诸多磨难后,仍然坚持信念、关注世事的坚定信念。全诗以坚韧的情感贯穿始终,巧妙地将个人遭遇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展现出作者宏大的胸怀和坚定的信仰。 首联描绘了诗人经历二十年的忧患困厄,承受诸多困苦忧虑的生活情景。诗人借孤独困苦的形象表露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 颔联诗人提到过去的作品被认为是古代的高尚品质,如今的行踪却令人们可怜。暗示着诗人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流露出内心的无奈。 颈联诗人将自己比喻为形销骨立的明镜,流露出曾经的风采不再,但对理想的追求依旧坚定。同时,也强调了“空寂祖师禅”这种佛教修行,表现出自己在困境中的超脱和心态的宁静。 尾联提及尽管有人支持自己,但担心他们的离世会让自己更加孤独,抒发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上曾二丈仲成 其三》,出自南宋诗人王之望之手。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2年,正值宋金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江山破碎,民不聊生,而北方金国则趁势崛起,觊觎中原。 王之望是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他曾在宋徽宗年间担任过太学博士、起居郎等职,后因反对宦官专权被贬至岭南。此时,南宋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在王之望任职期间,他曾多次上疏谏诤,呼吁朝廷改革弊政,振兴国力,以图恢复中原故土。然而,他的主张并未得到采纳,反而遭到权臣排挤,最后被贬谪至边远地区。这使得他对南宋朝廷的腐朽统治深感痛心和愤怒。 《上曾二丈仲成 其三》正是王之望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首诗中,他以丰富的想象和激昂的情感,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他用“马嘶寒雨咽悲笳”描绘了战乱的惨状,用“梦破天涯又落花”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现实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