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席上
灯烛森森万象罗,彻宵车马罢谁何。
追人好月婵娟满,带雪轻寒料峭多。
佳节俯从河沴寝,群心俄逐诏音和。
乘春自欲开民鬰,不为樽前笑与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灯火通明,万物皆在眼前;通宵达旦的车马,谁能知晓它们的来去。
追寻美好月色,照亮夜空;带着轻盈的雪花,带来些许寒冷。
节日随水患暂停,人心却随着诏令恢复和谐。
利用春日来播散民众的忧虑,不是为了在酒前的欢笑和歌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森森:繁茂的样子,形容灯火之多。
2. 万象:所有的景象,这里指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3. 罗:罗列,布置。
4. 彻宵:通宵达旦。
5. 车马:代指来往的行人。
6. 罢谁何:没有人在意是谁,形容人潮拥挤的景象。
7. 追人:引人入胜。
8. 好月:明亮的月亮。
9. 婵娟:美好的样子,这里形容月亮的美丽。
10. 带雪轻寒:指春天的轻寒。
11. 料峭:形容春寒料峭的感觉。
12. 俯从:听从,顺从。
13. 河沴:河水泛滥,这里指黄河水灾。
14. 群心:大家的心情。
15. 俄逐:立刻跟随。
16. 诏音:皇帝的命令或公告。
17. 和:和缓,缓和。
18. 乘春:趁着春天。
19. 开民欝:开放民智,指发展教育。
20. 樽前:指酒筵之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关切之情。首联通过“灯烛森森”和“万象罗”表现出元宵夜的繁华景象,而“彻宵车马罢谁何”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秩序的担忧。颔联以“追人好月婵娟满”描绘出美好的月光,与“带雪轻寒料峭多”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以及对国家安危的关注。颈联通过“佳节俯从河沴寝”表达出对黄河水患的关心,以及“群心俄逐诏音和”表达了对君王圣明的敬仰。尾联则通过对“开民欝”的向往和对“樽前笑与歌”的拒绝,展现了诗人作为一位士大夫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元宵席上》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琦在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创作的。韩琦当时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兼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是一位地方要员。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五日夜晚,人们会举行灯会、赏灯等活动庆祝佳节。
在这个时期,北宋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朝政仍然混乱,尤其在内政、军事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韩琦在此任职期间积极整顿边防、加强军事建设,为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关注民生,提倡节俭,严厉惩处腐败行为,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此诗描绘了元宵节热闹喜庆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国泰民安的期许。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