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闻蝉
柳际一蝉鸣,停樽忽自惊。
所伤非节物,未立是功名。
默默悲时事,区区狥世情。
不须争噪急,衰鬓旧霜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柳树旁有一只蝉在叫,停下来喝酒突然被它的声音吓到。
受到伤害的不是季节的变化,而是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功名。
默默地悲伤这个时代的世事,世俗的事务让人忙碌不停。
不需要急于争执,我的白发和衰老已经证明了时间的流逝。
去完善
释义
柳际:柳树枝头。
停樽:停止饮酒。
所伤:所指伤感之事。
非节物:不合季节的事物。这里指哀蝉之鸣打破了秋天的寂静。
未立:没有建立。
功名:功绩与名声。
默默:暗自忧伤。
悲时事:悲伤当前的社会现实。
区区:轻微,不足道。
狥世情:屈从世俗的情意。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听闻蝉鸣时内心感伤的诗词。首先,“柳际一蝉鸣,停樽忽自惊”描述了在柳树间忽然听到蝉鸣声的情景,这使得诗人暂停饮酒并陷入沉思。接着,“所伤非节物,未立是功名”揭示了诗人的忧虑,他并非因季节变换而感伤,而是因为没有取得功名而感到悲哀。然后,“默默悲时事,区区狥世情”则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感慨,他的悲伤来自于时事的不公和对世俗的追求。最后,“不须争噪急,衰鬓旧霜茎”则是诗人在劝诫自己,不必太过焦虑,毕竟年华已逝,时光不再。整首诗充分展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颇有深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席上闻蝉》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94年,即北宋太宗至道二年。
在这个时期,韩琦已经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文人。他在宋太宗时期历任尚书令、兵部侍郎等职,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然而在至道二年,由于政治斗争复杂,他被迫辞去职务,退居洛阳。这一时期的韩琦,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他依然关注民生和国家大事,以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创作《席上闻蝉》时,韩琦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的挚友柳开也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谪,两人同病相怜,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蝉声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朋友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黑暗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