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雨多极凉冷

标题包含
雨多极凉冷
焉知三伏雨,已作九秋风。 木叶凉应脱,禾苗润必丰。 地偏山吐月,桥断水浮空。 鸡犬邻家外,鱼虾小市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怎么能知道三伏天中的雨水呢?已然成为秋天的第九阵风。树木的叶子因凉爽而脱落,禾苗在滋润下必将丰收。地理位置偏远,山上挂着月亮;小桥跨过流水,水面上倒映着天空。鸡鸣狗吠声从邻居家里传来,鱼虾在水中游动出现在小镇的小集市上。
去完善
释义
1. 三伏: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开始的二十天,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中伏)开始的十天,以及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末伏)开始的十天,总共有四十天左右。 2. 九秋:秋季的九十天,泛指秋天。 3. 木叶:树木的叶子。 4. 禾苗:稻谷或其他谷物的幼苗。 5. 地偏:地理偏远的地方。 6. 山吐月:山中可见月亮升起的美景。 7. 桥断:河川上断裂的桥梁。 8. 水浮空:水面映出天空的景象。 9. 邻家:邻近的人家。 10. 小市:小的市集或乡村市场。
去完善
赏析
《雨多极凉冷》是南宋诗人韩淲的一首描绘秋雨中乡村景色的诗。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观察力,展现了秋雨过后乡村的宁静与丰收景象,以及人们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 首联“焉知三伏雨,已作九秋风”,指出初秋的三伏时节下雨并不少见,虽然夏末炎热,但秋雨带来凉爽的风,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颔联“木叶凉应脱,禾苗润必丰”,描述了秋雨给树木带来的清凉感和对禾苗滋润生长的促进作用,预示着一个丰收的季节即将来临。 颈联“地偏山吐月,桥断水浮空”,勾勒了一幅宁静美好的乡村夜景:在偏僻的地方,山间的月亮升起,小桥下的水面倒映着天空,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尾联“鸡犬邻家外,鱼虾小市中”,展示了农村生活的和谐与富足:邻里之间相互照应,市场上鱼虾丰富,反映出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秋雨、乡村景色和人们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祥和的乡村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雨多极凉冷》,是南宋诗人韩淲所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创作时间是公元1164年前后,即南宋孝宗时期。 在这个时期,韩淲作为一位文人骚客,人生际遇颇有些曲折。他在早年便已展露才华,但科举不第,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对诗歌的热爱和投入。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探讨文学、政治等议题。他的诗歌创作也在这段时间达到了高峰,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婉约的抒情诗,又有豪放的叙事诗。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非常复杂。南宋时期,虽然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国内矛盾依然尖锐。朝堂之上,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斗争持续不断;民间则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尽管如此,文人士大夫们仍然坚持文化教育,积极推广儒家学说,努力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在这种背景下,韩淲的诗歌创作既体现了他对现实的关切,又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这首《雨多极凉冷》正是韩淲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雨连绵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高度敏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更表达了他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无奈与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