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梦一首
梦魂忽到姜山寺,竹径松门夜不关。
堂上千灯还闪闪,池中一水自潺潺。
十年迥悟空心法,万里归寻葬骨山。
欹枕觉来城角动,床头残月尚弯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梦中忽然来到了姜山寺,夜晚竹林小径和松门并未关闭。
大殿上数千盏灯火仍在闪烁,池塘里水声潺潺。
十年的修炼让我领悟了空心的道法,追寻着万里归途到了葬骨的灵山。
当我醒来的时候,城角的钟声已经敲响,床头还有一轮弯月如钩。
去完善
释义
1. 梦魂:指梦中意识或梦境。
2. 姜山寺: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3. 竹径:竹林中的小路。
4. 松门:以松树为屏障的大门。
5. 千灯:形容灯火繁多的景象。
6. 闪闪:光亮闪烁的样子。
7. 一水:指池塘中的一汪清水。
8. 潺潺:水流声。
9. 空心法:佛教术语,指断绝世俗观念的修行方法。
10. 万里归寻葬骨山:表示离家万里去寻找埋葬亲人遗骨的地方。
11. 欹枕:斜靠着枕头。
12. 城角动:城市的角落开始露出曙光。
13. 床头:床前。
14. 残月:将落的月亮。
15. 弯环:弯曲成环状。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名为《记梦一首》,实际却更像一篇游记。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梦境,表达自己在梦中探访姜山寺的所见所感。在诗的开头,“梦魂忽到姜山寺,竹径松门夜不关”,两句点出地点和时间,显示诗人进入梦境的速度之快,同时也描绘了梦境中的环境:宁静而美丽的寺庙夜色。紧接着“堂上千灯还闪闪,池中一水自潺潺”,进一步刻画了寺庙内部的特点,灯光和流水声的交相辉映,生动地展现出庙宇的古老和神秘。
中间两联则是诗人的感慨与思考,“十年迥悟空心法,万里归寻葬骨山”,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十年时间学习和实践佛法,领悟到万法皆空的理念,又经过万里行程寻找并回归自己心灵的归宿。“欹枕觉来城角动,床头残月尚弯环”则表达了从梦境回到现实的转变,呼应了开头梦境的突然降临。整首诗借助梦境将现实和理想相互连接,以委婉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记梦一首》是宋代诗人李光的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至南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李光经历了由北宋末年宦海沉浮到南宋初年贬谪远州的命运波折。
在北宋末年,李光曾任国子祭酒、太常博士等职,后因触怒权臣蔡京而被逐出朝廷,流寓四方。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李光被起用为州郡长官,但他仍然因直言进谏而屡遭排挤。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李光南渡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投奔南宋新政权。
然而,南宋初年的政治环境并不宽容。当时的主战派大臣张浚、赵鼎等人主张北伐,恢复中原;而主和派大臣秦桧等人则主张妥协求和。李光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坚决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因素,李光在南宋初期多次遭到秦桧等人的陷害,先后被贬谪至处州(今浙江丽水)、昌化军(今海南儋州)等地。
在这个背景下,李光创作了《记梦一首》等诗篇。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梦境描绘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要坚持抵抗外侮,维护国家尊严。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