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

标题包含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眄。几回想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被誉为“词家之冠”。 周邦彦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年轻时曾游学于京师,结识了苏轼、黄庭坚等文...查看更多
野生金刚
去完善

译文
脸庞红润均匀,眉毛如画,妆容淡雅。她天生的魅力和精神,都在那迷人的眼神里。早已习惯她的吸引,在酒席间,她不停地看向我。多少次想见到她,见到了却又不想离去,不如不见。烛光摇曳,夜色渐浓,宴会结束,春宵苦短。那时候谁懂得唱《阳关三叠》,离别之恨如同天涯海角般遥远。奈何相聚离开,倚着栏杆,东风吹来,满面泪水。海棠花凋谢后,燕子飞来时,夕阳洒在深深的院落。
野生金刚
去完善
释义
1. 烛影摇红:词牌名。 2. 芳脸匀红:指女子涂抹胭脂,脸色更加红润美丽。 3. 黛眉:用黛色画的眉毛。 4. 宫妆浅:指淡淡的宫廷妆容。 5. 天付与:天生的。 6. 娇波眼:美丽的眼神。 7. 萦心:萦绕于心头,无法忘怀。 8. 尊前:宴席上。 9. 顾眄:看,注视。 10. 争如:不如。 11. 烛影摇红:描绘烛光摇曳的美丽景象。 12. 夜阑:夜深的时候。 13. 饮散:喝完酒后离去。 14. 春宵:春天的夜晚。 15. 谁会唱阳关:意思是谁会在离别时唱起《阳关曲》。 16. 争奈:无奈。 17. 云收雨散:比喻欢情过后,各自分离。 18. 海棠开后:海棠花开的季节。 19. 燕子来时:燕子飞来的季节。
野生金刚
去完善
赏析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是一首描绘女子美貌与深情的词篇。开篇两句"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面庞,她肌肤红润,黛眉如画,虽妆容简约却韵味十足。接下来的"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则进一步刻画了女子的神情,她的眼神充满风情,显得既美丽又灵动。 "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眄。"这几句表明这位女子早已令词人难以忘怀,她在酒宴上频频回顾,令人心动不已。而"几回想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则展示了词人对这位女子的矛盾心情:想见又怕见,相见不如不见。 下片则以"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引入场景的转换,描写了夜晚烛光摇曳,宴会结束后的情景。 "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表达了词人在离别之际的心情,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 最后三句"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描绘了词人独自倚靠栏杆,泪流满面,他惋惜美好时光的流逝,期盼着海棠花开,燕子归来时能与那位女子再次重逢。整首词婉转曲折,情感丰富,堪称词中的佳作。
野生金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初的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周邦彦生活在一个繁荣昌盛、文化繁荣的社会环境中。他曾任太学正,后又升任秘书省校书郎,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和深厚文学功底的文人。 在周邦彦生活的时代,词这种文学形式已经相当成熟,成为文人墨客们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周邦彦本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他的词风婉约秀丽,善于描绘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在这首《烛影摇红·芳脸匀红》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美丽女子的容颜和心事,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野生金刚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