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叶仲洽喜雨
一旱不问下与高,风吹日炙同煎熬。
悲鸣鸿雁不饮啄,向人终日声嗷嗷。
千里赤地天不管,毫发微功矜桔槔。
乘除自古有成说,霖潦一春多发泄。
渴苗欲死俟沾溉,至此翻令成泽竭。
不眠耿耿抱幽恨,离毕中宵起占月。
仰天浩叹如何理,引手欲挽天河水。
鹅湖作镇县东隅,山巅忽有云峰起。
朝隮何事故要日泽已均,泼墨千山云不断。
骚人赋诗喜欲狂,自写长牋几脱腕。
东西倒悬今少解,欢情随雨亦滂沛。
祗愁西北望云霓,腥膻久矣为民害。
请看麟史书伐邢,一日兴师当问罪。
诗成聊写闵雨志,亩亩拳拳有深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干旱无论高低处,风吹日晒一同苦。
悲伤的鸿雁不喝不吃,整日对着人们哀嚎。
辽阔的大地无人问津,一点点的水利工程也值得骄傲。
自古以来,天气的增减都有说法,雨水在春天会多一些。
渴望雨的禾苗等待灌溉,却反而让水源枯竭。
我无法入睡,怀着深深的忧虑,半夜起身看月亮。
仰天长叹,希望引来天河之水。
鹅湖镇位于县城的东边,山顶突然升起云雾。
早上的雾气为何需要太阳呢?千山的云雾不断。
诗人为之狂喜,挥笔写诗几乎要脱手腕。
现在很少理解东西倒悬的痛苦,快乐的心情伴随着雨水。
只是担心西北方向的人们盼望云霓,那里的腥味已经伤害了百姓。
请看看历史书籍上记载的讨伐战争,一旦兴兵就要去征讨罪恶。
这首诗写成,只是为了表达我对下雨的渴望,对每一亩地都充满了深深的关爱。
去完善
释义
一旱不问下与高,风吹日炙同煎熬:干旱不分低洼或高地,风刮太阳暴晒,都像在煎熬中一样痛苦。
悲鸣鸿雁不饮啄,向人终日声嗷嗷:鸿雁因缺水而不停悲鸣,叫声凄厉,整日不停。
千里赤地天不管,毫发微功矜桔槔:千里土地干裂,仿佛天地都不闻不问;而那细微的功劳却自傲地炫耀着桔槔这种简单的取水工具。
乘除自古有成说,霖潦一春多发泄:古人称"乘除"是一种自然规律,意指雨水或泛滥或匮乏;春天本应多雨,有时却又闹干旱。
渴苗欲死俟沾溉,至此翻令成泽竭:干渴的禾苗期待雨露滋润,现在反而因过多的雨水而枯败了。
不眠耿耿抱幽恨,离毕中宵起占月:诗人无法入睡,满怀忧恨,深夜起身观月,期盼雨止。
仰天浩叹如何理,引手欲挽天河水:面对严重干旱,诗人仰望天空,发出浩叹,并幻想能引来天上的水。
鹅湖作镇县东隅,山巅忽有云峰起:诗人在浙江常山县城东郊的鹅湖山上,突然看见山顶云层聚集,预示着降雨的到来。
朝隮何事故要日泽已均,泼墨千山云不断:朝隮是指早晨的云气上升,这里的意思是为什么早晨云彩降落时水泽还不能平均分配,好像泼墨一样覆盖千山万壑,云彩连绵不绝。
骚人赋诗喜欲狂,自写长牋几脱腕:诗人激动得几乎脱手写下诗篇,心情之喜悦难以言表。
东西倒悬今少解,欢情随雨亦滂沛:这里喻指东西方相互理解和沟通尚需努力,随着甘霖普降,人民的欢乐之情也如大雨般充沛。
祗愁西北望云霓,腥膻久矣为民害:担忧西北方的人民遭受旱灾,那里的水和食物可能已被污染,长期损害人民的健康。
请看麟史书伐邢,一日兴师当问罪:诗人希望了解历史上的救旱事例,用以指导今天的行动。 此处引述的"伐邢"是指春秋时期晋国攻打邢国的战争,晋国因邢国遭到旱灾,不能按时纳贡而问罪于邢国。
诗成聊写闵雨志,亩亩拳拳有深爱:这首诗表达诗人忧虑旱情的情感,对受灾百姓深怀关爱之心。
去完善
赏析
《和叶仲洽喜雨》是南宋诗人陈文蔚为表达对雨的期盼和对民生关爱的情怀而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120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句):描述了干旱带来的困境,无论高低,都在经受风吹日晒的煎熬。鸿雁因饥渴而哀鸣,农民们也在渴望雨水滋润。作者用“千里赤地”形容旱情严重,天地之间似乎对此无动于衷,只能依赖人工灌溉。
第二部分(9-16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思考,感慨旱涝循环本是常理,但有时却给农作物带来损害。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天意难测的无奈。
第三部分(17-28句):描绘了诗人在焦急等待中的心态。他夜不能寐,心怀幽恨,仰望天空,希望天降甘霖。此处形象生动,凸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心境。
第四部分(29-48句):叙述了诗人所在地突然云起降雨的过程。他以“泼墨千山云不断”来形容云雾笼罩的景象,表达了喜悦之情。
第五部分(49-64句):抒发了诗人关注民生、忧虑边疆的感情。他认为统治者应关心百姓疾苦,惩治为患之敌。他用“欢情随雨亦滂沛”来比喻人们对缓解旱情的欢喜。最后,诗人以记录此次求雨行动作为表达自己关爱民生的情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干旱景象、祈求甘霖以及欣喜雨降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民生苦难的关注及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叶仲洽喜雨》是南宋诗人陈文蔚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约公元1250年)。
在南宋晚期,朝廷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严重。然而,此时的江南地区,特别是浙江、福建一带,经济、文化发展仍然相对繁荣。诗人陈文蔚生于南宋后期,他曾在故乡浙江义乌设帐授徒,培养了大批人才。此外,他还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问题,倡导务实求真的学风。
在这段时间里,江南地区气候多变,旱涝灾害频繁。因此,“喜雨”成为当时人们共同关注和期盼的话题。诗人叶仲洽在听到久旱之后终于降下甘霖的消息时,心情激动地写下了《喜雨》一诗。陈文蔚在与叶仲洽的交流中,深感喜悦,于是创作了这首和诗《和叶仲洽喜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