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十二月十二日踏雪度崧岭

标题包含
十二月十二日踏雪度崧岭
雪行崧岭岁华新,又作残年踏雪人。 茅屋画檐俱富贵,穉松枯木总精神。 哦诗未怕寒生粟,举酒惟知暖欲春。 自说到家贫亦好,两峰站外玉璘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陈文蔚"的具体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在公开资料中的出现频率较低,或者您提供的信息不够详细。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关于这位人物的信息(例如他的职业、年代等),我将尽力为您提供更详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雪花飘落在大地上,岁月流转中新年如约而至,我又在冬天踏着雪漫步。 在乡村小屋里,青砖黑瓦都被大雪覆盖,显得十分富有贵气;即便稚嫩的小松树和枯干的树木也尽显生机与活力。 我在寒风中朗读诗歌也不觉得寒冷,举起手中的酒杯只想感受那暖意如春天般温暖。 我自我安慰虽然家里贫困但也挺好,抬头看向远处矗立的雪山,山峰如同披上玉鳞的山石。
去完善
释义
1. 崧岭:地名,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 2. 岁华:年华,岁月。 3. 残年:一年将尽的时候。 4. 茅屋:指简陋的住房。 5. 画檐:指有彩绘装饰的屋檐。 6. 穉松:指幼松。 7. 枯木:指干枯的树木。 8. 哦诗:吟咏诗歌。 9. 寒生粟:寒冷得使人毛孔竖立。 10. 举酒:举起酒杯。 11. 煖欲春:感受到温暖的气息仿佛春天来临。 12. 自说:自我安慰地说。 13. 贫亦好:虽然贫穷但是生活依然美好。 14. 两峰站外:站在两座山峰之外的地方。 15. 玉璘峋:形容玉石般峻峭的山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踏雪度崧岭”为主题,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在冬日踏雪游山的场景。全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极富意境之美。 首联“雪行崧岭岁华新,又作残年踏雪人”,点明了时令、地点和事件,即寒冬时节,诗人在积雪覆盖的崧岭上行走。这里的“岁华新”既指时间已至年末,也暗示了雪后的景物焕然一新。“踏雪人”则表达了诗人坚韧不屈的品质,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他仍能勇敢地去探访美景。 颔联“茅屋画檐俱富贵,穉松枯木总精神”,展现了山中景色的独特韵味。虽然诗中提到了“茅屋”和“富贵”,但这并非实指房屋的豪华,而是借以突显山中美景的独特魅力。同时,诗人通过对“穉松枯木”的描写,传达出生命的力量和精神的顽强。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正是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之一。 颈联“哦诗未怕寒生粟,举酒惟知暖欲春”,描述了诗人和友人同游时的情景。他们一边欣赏着眼前的雪景,一边吟咏诗歌,丝毫不畏惧寒冷;同时也举杯痛饮,享受着春天的暖意。这里,诗人将冰雪世界中的寒冷与温暖的体验相融合,表达了他对生活热情的赞美。 尾联“自说到家贫亦好,两峰站外玉璘峋”,为全诗增添了一份恬静的心境。诗人提到,即使家境贫寒,但只要能够与家人团聚,享受自然的恩赐,便是一种幸福。结尾两句,通过描绘两峰之间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二月十二日踏雪度崧岭》是宋代诗人陈文蔚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时期,具体年份未详。 在宋仁宗时期,由于新法的实施,士人阶层对新法的态度不一。一部分人支持王安石的新法改革,认为可以富国强兵;另一部分人则反对新法,认为其过于激进,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的士人,陈文蔚可能因为对新法的担忧,选择在山岭间度过漫漫长冬。 在宋仁宗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北方边患的加剧,朝廷不得不加大对军事防御的投入。这使得国库日渐空虚,为了填补财政赤字,王安石提出了新法。然而,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离初衷的现象,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