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吴伯丰所居二首·读书阁
书阁高几寻,其高不可知。
但见读书人,心与千古期。
藉此间旷地,端坐穷轩羲。
世尘飞不到,月霁光风吹。
况复揭扁榜,字画天下奇。
妙有指南处,世人那易窥。
昔闻堂上声,斩轮尝笑之。
而子得学省,不觉糟粕遗。
终日几案乐,舍此归其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图书馆耸入云端,高度难以测量。
只见求知者聚集,心同千年往事共期。
在这开阔之地,端正就座追寻知识本源。
世间纷扰无法触及,月光明朗,清风徐来。
更何况有奇妙匾额,书法举世无双。
其中奥秘难寻,世人不易了解。
昔日听君在讲堂之上发表见解,我不禁抚掌称赞。
而你我均在此求学,忘却凡俗偏见。
日常案头学习,欢乐无穷,舍此之外,更待何求?
去完善
释义
1. 书阁:指吴伯丰的藏书楼。
2. 几寻: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这里形容书阁的高度。
3. 千古期:期待千载以来的真理和智慧。
4. 轩羲:即伏羲,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 月霁:月光照耀,如雨后晴空。
6. 扁榜:匾额。
7. 天下奇:世上罕见的珍品。
8. 指南处:指导方向的书籍或学问。
9. 斩轮:指的是晋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曾用绳子系着毛笔在石碑上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写字,最后把石碑磨出了一道深沟,人称"墨池"。这里的意思是吴伯丰有着像王献之一样刻苦的精神。
10. 学省:学习的殿堂。
11. 糟粕遗:这里指将书中的精华吸收,摒弃糟粕。
12. 舍此:除了这个之外,别无他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文蔚写给他的朋友吴伯丰的。吴伯丰是一位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人,他的居所里有一个“读书阁”,是他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求宁静和思考的地方。这首诗通过对“读书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敬仰和对朋友的赞美。
诗的第一句“书阁高几寻,其高不可知。”开篇就点出了“读书阁”的高耸入云,象征着知识的崇高和无与伦比。接下来的诗句“但见读书人,心与千古期。”则描绘了在“读书阁”中读书的人,他们的心志与古人相通,追求着永恒的智慧。
接下来的诗句“藉此间旷地,端坐穷轩羲。”描述了在“读书阁”中,人们可以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在这里他们可以静下心来,探索宇宙的奥秘,追寻生命的真谛。而“世尘飞不到,月霁光风吹。”则表达了这里的氛围超然物外,仿佛一切世俗的烦恼都与这里无关,只有月光和清风陪伴着那些求知的人们。
接着的“况复揭扁榜,字画天下奇。”进一步强调了“读书阁”的独特之处,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还有名家书法名扬天下,显示出主人吴伯丰的品味和才情。
然后的诗句“妙有指南处,世人那易窥。”则揭示了“读书阁”的真正价值,它就像一盏明灯,为那些求知的学子指引方向,但这样的宝藏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和理解的。
最后两句“昔闻堂上声,斩轮尝笑之。而子得学省,不觉糟粕遗。”则是诗人对朋友的赞誉,他听到吴伯丰在学堂上的声音,深知他的才华横溢,而吴伯丰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追求卓越,忘却了世间的纷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寄题吴伯丰所居二首·读书阁》,是宋代诗人陈文蔚在南宋时期所作。这一阶段正是南宋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也为诗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诗人陈文蔚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成年后投身科举,然而屡试不第,壮志难酬。他的人生际遇使得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知识、理想和事业的执着追求。
这首《寄题吴伯丰所居二首·读书阁》充分展示了诗人对知识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吴伯丰的学识和人品,同时也通过读书阁这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殿堂的向往和敬仰之情。这种情感在他的其他诗篇中也多有体现,如“功名未立身先老,世事多乖意自伤”等诗句,都是他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感慨与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