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颂古三十一首 其九

标题包含
颂古三十一首 其九
前得得,后不得,一贯谁知两五百。 雨桧萧萧,风松瑟瑟。 隔山人听鹧鸪词,错认胡笳十八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前面得到,后面得不到,一贯之间谁知道会有两百五十个。 雨中的桧树发出萧瑟之声,风吹过的松树也发出瑟瑟之音。 远处的山中人听到鹧鸪的叫声,误以为那是胡笳演奏的十八拍。
去完善
释义
1.“前得得”:指禅宗之前的修习者多执着于名相,贪求智解,即禅教中“得得”的意境。2. “后不得”:指修行至后期,一切都放下了,什么都不执着了,进入“无所得”的境界。3. “一贯”:表示始终如一的意思。4. “两五百”:这是佛语的谐音,表示“如来藏中两个五百岁的理解”。5. “雨桧萧萧”:意指在风雨之中,桧树发出萧萧之声。6. “风松瑟瑟”:意指松树在风中发出瑟瑟之音。7. “鹧鸪词”:鹧鸪鸟叫声有如人言,古人误以为它能唱出歌词。8. “胡笳十八拍”:古曲名,以表达悲凉的情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理解。诗的前两句“前得得,后不得”,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人们往往在追求的过程中有所获得,但又在不经意间失去。这种得失之间的人生哲理,诗人以“一贯谁知两五百”来表达,意味着人们在执着的追求中,往往忽略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领悟。 接下来的“雨桧萧萧,风松瑟瑟”,通过描绘自然环境中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种氛围与前面提到的人生哲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更加深入。 而后两句“隔山人听鹧鸪词,错认胡笳十八拍”,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观察和感慨。在山谷之中,人们听到鹧鸪鸟的叫声,误以为这是胡笳十八拍的旋律。这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被外在的事物迷惑,而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整首诗通过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三十一首 其九》是南宋诗人释玿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创作于1178年至1185年间,这是诗人以云游僧人身份四处巡游、寻找灵感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释玿历经了宦海浮沉、世态炎凉,对人生的感悟愈发深沉。 在南宋时期,社会政治氛围相对宽松,儒家文化、佛家思想相互影响、交融。释玿作为一位云游僧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博览名山大川,以诗词记录沿途的风景与感悟。他寄情山水,并凭借其敏感的心性和深刻的洞察力,挖掘出了自然界的灵性之美。这种情感与当时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相契合,使他的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