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杰侍者还乡
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征诘洞无痕。
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
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
此行将省觐,切忌便垛根。
吾有末后著,待归要汝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话译文:深刻领悟禅宗哲学,就像在阳光下敞开心扉。我们在一起已经有四年时间了,一起探索和质疑,但始终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虽然我没有得到佛法的真谛,但我拥有包容天地的气度。我把佛法的智慧称为破除烦恼的工具。这次我要去拜访,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我有一个最后的想法,等我回来再告诉你。
去完善
释义
《送杰侍者还乡》是唐代僧人道宣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下面是该诗的词语注解:
1. 送杰侍者:即诗人道宣在送别友人杰侍者时的题记。杰侍者是诗人所尊敬的一位朋友,本诗为诗人写给他的告别诗。
2. 大彻投机句:比喻理解透彻的佛法真义。“大彻”指大悟或彻底领悟,“投机”指符合佛法的道理。
3. 当阳廓顶门:意为在明亮的阳光下扩大心胸。“当阳”表示阳光明亮的地方,“廓顶门”意为扩大心灵视野。
4. 相从今四载:表示诗人与杰侍者相交四年之久。“相从”表示相互交往,共度时光。
5. 征诘洞无痕:意为互相探讨佛法时思路清晰,没有矛盾。“征诘”指辩论或质疑,“洞无痕”指没有任何隔阂或阻碍。
6. 虽未付钵袋:意味着虽然尚未授予法师的地位和资格。“付钵袋”是佛教术语,指授予法师地位。
7. 气宇吞乾坤:形容杰侍者器宇轩昂,气势磅礴。
8. 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这句说杰侍者具有敏锐的正法眼力,但有时过于执着于表象。“正法眼”为佛教术语,意指真正觉悟之人的眼光,能明辨是非真伪;“破沙盆”是指打碎了的沙盆,这里用作比喻,意指在某些情况下过于执着于表面的现象而忽视了实质。
9. 此行将省觐:指出杰侍者即将回家探望亲人。“省觐”指回家探亲。
10. 切忌便垛根:提醒杰侍者在探亲过程中不要草率行事。“垛根”在此语境中意思不明,可能是一种方言词汇。
11. 吾有末后著:表达诗人认为杰侍者在回乡之后仍需要继续学习和修行。“末后著”是禅宗常用语,寓意最终的考验和觉悟。
12. 待归要汝遵:期待杰侍者在回归之后再一起遵循修行之道。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师生情谊和禅意的诗。“大彻投机句”意为领悟了禅宗的最高境界,豁然开朗,心如明镜。“当阳廓顶门”是强调禅宗的顿悟法门。接下来提到与弟子相识四年,对他的修为颇为满意,然而并没有立即传授衣钵,而是观察他的气度胸怀,期待他能够领悟包容天地的大道。
“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一句非常有趣,因为“正法眼”本是指佛教的正法,而这里却被比喻成“破沙盆”,颇有喜剧色彩,寓指虽然看起来普通平常,但却内有乾坤,有深远的含义。同时,也暗示了释昙华期望弟子能够发现事物的真正价值,不受表面现象所迷惑。
最后两联表达了对弟子即将离别的感慨以及对他未来修行的期许。嘱咐他在探亲之际,切记不固守自己的看法,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并承诺等他归来后会给他传授禅宗的要义,期待他能遵循教诲,更上一层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杰侍者还乡》是宋代高僧释昙华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48年,即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当时,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佛教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释昙华作为一个禅宗高僧,经历了多年的云游修行和讲经弘法。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艰辛与磨砺,但也收获了许多领悟和智慧。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杰侍者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人共同探讨佛学真谛,相互扶持。
然而,好景不长,杰侍者因为种种原因需要离开这里回到家乡。释昙华为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在这首诗中,他不仅表达了与杰侍者的深厚友谊,还借景抒情,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