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西楼明月。
掩映梨花千树雪。
楼上人归。
愁听孤城一雁飞。
玉人何处。
又见江南春色暮。
芳信难寻。
去后桃花流水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月照亮西楼。
梨花千株如雪般掩映其中。
楼上的人归来。
听到孤独的大雁飞过城市的声音,心中忧愁。
思念的人在何处呢?
再次见到江南春色的暮色。
美好的消息难以寻觅。
离别后的桃花伴着流水消逝在远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西楼:位于西面的楼房,此处是诗词中主人公所在的处所。
2. 掩映:遮掩、映照。此处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与梨花交相辉映的景象。
3. 梨花:即梨树的花朵,此处形容梨花如霜雪般洁白。
4. 千树雪:指千株梨树上盛开的梨花。
5. 楼上人归:指诗人或诗词中的主人公从楼上归来。
6. 孤城:单独的城池,此处可能是指诗人所在的城市。
7. 一雁飞:一只大雁飞过。雁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示远隔重洋的思念之情。
8. 玉人:美好的人儿,这里可能是诗人怀念的人。
9. 江南春色暮:指江南春天的景色即将逝去。
10. 芳信:芳香的信息,这里可能是指春天花草的香气。
11. 桃花流水:指桃花盛开时溪水潺潺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以及作者的离愁别绪。首先,“西楼明月”一词写出了月光下的景象,同时借用了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柳絮飘零如许》中的“梨花千树雪”来形容月光洒在梨花上的美景。随后,作者通过“楼上人归”表达了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或朋友的情感。下一句“愁听孤城一雁飞”则更加深了这一离愁之情。接下来的“玉人何处”抒发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并借“江南春色暮”表现出春天即将逝去的时间感,进一步强化了思念的情绪。最后两句“芳信难寻。去后桃花流水深”传达了信鸽难寻、音讯未通的状态,用“桃花流水深”比喻遥远的距离和难以忘怀的回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是北宋著名女词人魏夫人的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世纪,即宋神宗时期。
在魏夫人生活的时代,女子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但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浓厚的文学素养。她的丈夫魏泰,也是一位著名的文人,他们的家庭环境对魏夫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魏夫人善于运用女性的视角和独特的感受力来描绘生活,抒发情感,她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宋神宗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在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达到了高潮,特别是词这一艺术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喜爱。魏夫人的《减字木兰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魏夫人在生活中细腻的情感体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