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天我就要抵达繁华的帝都长安,但此刻我的梦境依然停留在那悠闲自在的渔夫和樵夫的生活之中。

去完善
释义
帝乡:指长安,唐朝的政治中心;渔樵:代指田园隐居生活。

去完善
赏析
全诗以秋景开篇,通过“红叶”“长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又静谧的氛围,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第二联描绘自然景观,“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将视野拉向更广阔的天地,展现了山川的壮美与博大。第三联进一步拓展空间感,“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由近及远,动静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联则巧妙地转入内心世界,面对即将到来的仕途生涯,诗人却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深深眷恋。这种矛盾心理贯穿全诗,使得作品既有外在的雄浑壮丽,又有内在的细腻柔情,堪称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唐代诗人许浑于公元834年创作的诗歌。这一年,许浑已经五十五岁,正面临着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一直担任地方官员,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感慨。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宦官权力逐渐扩大,使得皇帝失去了实际权力,而科举制度也逐渐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这使得许多有才能的文人墨客开始崭露头角,但同时也加剧了官场内部的斗争和倾轧。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浑来到潼关驿楼,看到了雄伟的山川和壮丽的山河,不禁心生感慨。他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融入到诗歌中,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不满。因此,这首诗歌不仅展示了许浑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