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元宵
不因灯火有元宵,彊把时光慰寂寥。
十四年来无此兴,三更踏月过河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是因为元宵灯火才高兴,勉强把时间当作慰藉填补孤独。十四年以来没有这样的兴致,三更时分踏着月光走过河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己丑:元末时期的一个年份,公元1349年;
2. 元宵:又称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3. 灯火:指元宵夜的灯会;
4. 因:因为,由于;
5. 彊(jiàng):勉强;
6. 时光:时间;
7. 寂寥:寂寞无聊;
8. 十四年:此处并非确数,泛指一段长时间;
9. 兴:兴趣,兴致;
10. 三更:古代夜间分为五更,三更相当于现在的深夜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
11. 踏月:踏着月光;
12. 河桥:河边的桥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己丑元宵”,描述了诗人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所感所思。诗中的元宵之夜并非因灯火辉煌而让人欣喜,反而是诗人为了安慰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寥,强打起精神去欣赏这元宵夜景。
首句中“不因灯火有元宵”,表现出诗人的独特视角,他强调元宵之夜的绚烂景象并不是元宵节的全部内涵,而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内心感受的重视和执着。从第二句“彊把时光慰寂寥”可以得知,诗人虽身处于热闹的元宵节气氛中,心却感受到了深深的寂寞与空虚,但他仍然积极地面对这一现实,试图通过领略元宵的美景来安抚自己的心绪。
接下来的两句“十四年来无此兴,三更踏月过河桥”是诗人对自己心境的直接陈述。他提到在过去的十四年中从未有过像今年这样的心情,即使是深夜时分,他也要踏着月光走过河桥,去感受这个元宵之夜。这里的“十四年”并非实指,而是表示时间的漫长,强调诗人心境的转变之大。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现出了诗人身处热闹节日氛围中,却感受到了深刻的寂寞和空虚之情。然而,他并未被这种情感击垮,反而积极地去面对它,去寻找自我慰藉的方法。这种态度值得读者思考和学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己丑元宵》是宋朝著名诗人连文凤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公元1229年,时值宋朝末期,元军入侵之际。在这首诗中,连文凤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繁华景象,表达了对战乱时期民众生活的忧虑和对家园的眷恋。
在己丑年间,连文凤的生活充满波折。他原本是一个书生,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然而,随着元军南侵,社会动荡不安,连文凤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谋生,他不得不放弃读书,四处奔波。在这个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也对朝廷的无能感到失望。
当时,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元朝的崛起,使得原本就积贫积弱的宋朝更是雪上加霜。战乱频仍,民生疾苦,国家政治腐败,这些都让连文凤深感痛心。然而,他并没有完全绝望,而是将这种情感寄托在了他的诗歌创作中。正如《己丑元宵》中所表现的那样,连文凤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