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午三月十日游茅山
雨余沙迳浄无泥,策杖何妨过竹谿。
迎客野花随处发,劝沽幽鸟向人啼。
峰峦路转攀萝倦,楼观烟深望眼迷。
疑是武陵仙地隔,坐来遐想旧桃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雨过后,泥沙俱净,行走在小径上并无阻碍,不妨拿起手中的拐杖穿过那片竹林。路边的花朵们争相开放,迎接过往的旅人,而小鸟们也似乎在为人劝酒。山间的道路迂回曲折,攀爬山峰的路上,萝蔓遮住了视线让人有些疲惫;而山中的楼阁与烟雾交织,令人着迷。眼前的一切仿佛是武陵源仙境的翻版,不禁让人陷入对桃花源的美好遐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庚午: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庚午年,具体年份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确定。
2. 茅山: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的一座道教名山,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3. 雨余:指雨后。
4. 沙迳:沙石铺成的道路。
5. 净无泥:没有泥污,形容道路干净。
6. 策杖:拄着手杖,这里用作动词,表示拿着手杖走路。
7. 何妨:不妨事,可以的意思。
8. 过竹谿:走过竹林。
9. 迎客野花:欢迎客人的野花。
10. 随处发:随处开放。
11. 劝沽幽鸟:提醒客人喝酒的幽静鸟儿。
12. 向人啼:向着人们鸣叫。
13. 峰峦:山峰和山峦。
14. 路转:道路曲折。
15. 攀萝:攀爬藤蔓。
16. 倦:疲倦。
17. 楼观:指楼阁道观。
18. 烟深:烟雾弥漫。
19. 望眼迷:因视线被阻挡而迷惑。
20. 疑是:疑似。
21. 武陵仙地:即桃花源,相传为晋代武陵渔人所发现的一处人间仙境。
22. 隔:相隔。
23. 坐来:坐下来的时候。
24. 遐想:悠远的想象。
25. 旧桃蹊:曾经的桃花小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雨后茅山的美景和诗人游览的情景。首联描写了雨后洁净的沙径,诗人拿着手杖穿过竹林的情景。颔联展现了野外盛开的花朵,以及鸟儿婉转歌唱的景象。颈联描述了诗人攀爬山峰时的疲惫,以及在烟波浩渺的楼观中迷失方向的情形。尾联则借用了武陵仙境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在面对美景时的遐想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诗词功底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庚午三月十日游茅山》是南宋时期著名文人张纲创作的一首描绘茅山景色的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70年(南宋乾道六年)的农历三月十日。在这一年里,45岁的张纲因父亲去世而辞官回乡守丧,人生际遇颇为坎坷。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权相对稳定,但北方金国的威胁仍然存在,战乱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雅士纷纷避世隐居,寻求心灵的慰藉。茅山作为道教圣地,自然成为文人们游历的首选之地。张纲在守丧期间游览茅山,表达了他在乱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因此,在这首古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茅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宁静、祥和的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在面对战乱和动荡时,选择避世隐居、寻求心灵慰藉的社会风气。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