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蜀守贾昌朝水部赴阙

标题包含
送蜀守贾昌朝水部赴阙
召节下英藩,归辕望帝阍。 中和刺史政,教友相君门。 去听涂歌美,留瞻壁像尊。 欲知春色好,元是百城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抃(998年-1062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以清廉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赵抃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奉命出使英藩,回程中遥望皇宫。 在中和州担任刺史,治理政务,与诸侯相交于朝廷之门。 沿途听闻百姓歌唱美好生活,留下瞻仰庄严壁画与尊贵雕像。 想要知道春天的美好之处,原来是得到百城的恩情所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蜀守:即蜀郡太守,古代官职名,负责治理蜀地。 2. 贾昌朝:宋朝官员,曾任蜀守。 3. 水部:指工部水司,古代工部下设的一个部门,主要负责水利工程。 4. 归辕望帝阍:指贾昌朝离开任地,前往京城接受皇帝的接见。 5. 中和:此处指中和刺史的政绩。 6. 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地方行政。 7. 相君门:指做宰相的门生。 8. 去听涂歌美:形容百姓为官员离任而歌唱赞美。 9. 留瞻壁像尊:指留下来看待树立起的德政碑。 10. 欲知春色好:形容政治开明,民生繁荣的景象。 11. 元是百城恩:意指得益于贾昌朝对各地人民的恩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赵抃为送别蜀守贾昌朝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荣归朝廷的祝愿和对他的政绩的赞美。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使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联“召节下英藩,归辕望帝阍”描绘了贾昌朝奉召回京的场景。其中“召节”指的是皇帝召见臣子的符节,“英藩”则指贾昌朝治理的地方,这两句表达了贾昌朝受到皇帝的召见和重视。 颔联“中和刺史政,教友相君门”赞扬了贾昌朝在任期间的政绩。其中“中和”一词寓意着平衡和谐的社会环境,“刺史政”则是对贾昌朝治理成果的肯定。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对贾昌朝的敬仰之情。 颈联“去听涂歌美,留瞻壁像尊”描述了贾昌朝离任时百姓对他的不舍。“涂歌”指的是民间的歌唱,“壁像”则指壁画或者雕像,这两句表达了贾昌朝深受百姓爱戴的事实。 尾联“欲知春色好,元是百城恩”表达了诗人对贾昌朝仁政的赞美。其中“春色”象征着美好和繁荣,“百城恩”则意味着贾昌朝对百姓的关爱和恩情。这句诗以春天的美景来比喻贾昌朝的仁政,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贾昌朝离任场景的描绘,以及对其政绩和民望的赞扬,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敬意和祝福。全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蜀守贾昌朝水部赴阙》是北宋诗人赵抃在公元1044年为送别蜀守贾昌朝而作。当时赵抃担任成都知府,贾昌朝即将离任并返回朝廷。 公元1044年,正值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这一时期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政治方面,官僚体制逐渐僵化,党派之争日益激烈。赵抃本人是士大夫阶层的一员,曾任监察御史、三司使等职,与王安石的变法派有一定的联系。贾昌朝则是一个以文学修养著称的官员,曾在蜀地担任地方长官。 在这首诗中,赵抃表达了对贾昌朝离任的不舍之情,同时也寓含了对他个人才华的赞赏和对蜀地治理的肯定。诗中的“秋水连天静”描绘了蜀地美丽的山水风光,也暗含了对贾昌朝文雅气质的赞美;“催归侍玉除”则表达了希望贾昌朝回到朝廷后能得到重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愿望。整首诗既展现了赵抃与贾昌朝之间的深厚友谊,又反映了他对国家治道的关注和期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