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六弟抗江上书怀
一失已戚戚,诚哉勿尔为。
因知贤者事,不与众人期。
别浦客帆卸,隔江渔笛吹。
同行兄弟乐,还免动乡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旦犯错就惶恐不安,确实应该不要再犯。
正因为知道贤达者行事,不会与庸俗之人相提并论。
在河湾处的旅客舟船停泊,隔着江水传来渔民的悠扬笛声。
兄弟朋友同游共乐,还能避免触发乡愁之感。
去完善
释义
1. 一失已戚戚:已,指事情结束。戚戚,忧愁貌。
2. 诚哉勿尔为:诚哉,实在说;勿尔为,不要这样做。
3. 因知贤者事:贤者,有才德的人。事,做事,行事。
4. 不与众人期:期,期望,预料。
5. 别浦客帆卸:别浦,河流分叉的地方。客帆卸,指船只靠岸停泊。
6. 隔江渔笛吹:江,江河。渔笛,渔民吹奏的笛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和六弟抗江上书怀”,可以看出诗人是在与六弟一起游玩江上的情境中创作的。全诗抒发了诗人在享受欢快时光的同时,也透露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诗人以“一失已戚戚”开篇,强调了一旦有所失去就会感到忧伤的心情。接着,他提出“诚哉勿尔为”,即真诚地认为不应如此悲伤。这种表达,既表达了诗人对失去的东西的留恋,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智者对待生活的态度。
颔联“因知贤者事,不与众人期”,强调了贤者的行事准则与普通人不同,表明了诗人渴望成为贤者的心迹。诗人以此表达了他对生活、对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颈联“别浦客帆卸,隔江渔笛吹”,描述了江边的美景:远处有泊船靠岸,近处则是悠扬的渔笛声传来。这样的景象给人以宁静、愉悦之感,使得全诗的氛围变得更为轻松欢快。
尾联“同行兄弟乐,还免动乡思”,表达了诗人与兄弟一起的快乐心情,并因此暂时忘却了对故乡的思念。诗人通过这一联将快乐与忧伤的情感相互交织,使得整首诗更加深沉。
综上所述,本诗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同时传达了诗人身处异地时,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和六弟抗江上书怀》是北宋诗人赵抃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间的创作。这个时期正是北宋年间,朝政腐败,战乱频发,民生疾苦。作为官员的赵抃心怀民众,忧国忧民,他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
在这个时期,赵抃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他曾历任地方官,体察民情,关心民生,他的为官之道以清廉、务实著称。他因忠君爱国而遭排挤,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为民请命。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国家命运有着深刻的洞察,也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切的同情。
当时,北宋王朝内外交困,边疆战事不断,百姓生活困苦。赵抃作为地方官,亲眼目睹了百姓的艰难生活,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朝廷腐朽无能的不满,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贯穿于他的许多诗篇之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