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曾交屯田赴阙

标题包含
送曾交屯田赴阙
治多祥气感,名可信书褒。 诗有千篇富,才为两蜀豪。 任诚时少与,敦义世推高。 剑栈芳菲地,公行我亦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抃(998年-1062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以清廉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赵抃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治理国家需多方尝试,获取成功的方法应当信任典籍中的记载。诗篇有千种丰富内涵,才华横溢的是四川两位名人。真诚待人但知音稀少,崇尚仁义是世间崇高的品质。当年诸葛亮走过的剑阁栈道如今风光依旧,我们也都为此辛勤奔波。
去完善
释义
1. 治:此处指治理国家或地方的成功与成果。 2. 祥气:吉祥的气象或氛围。 3. 感:感受到。 4. 信书:信用书籍,这里可能指的是曾交的成绩被官方记录在案并广为传播。 5. 褒:表扬、赞美。 6. 千: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 7. 诗有千篇富:意指曾交的诗歌创作丰富多样,数量众多。 8. 为:成为,变成。 9. 两蜀:古代的蜀国位于今天的四川一带,所以此处“两蜀”应该是指四川地区。 10. 豪:豪杰、杰出的人物。 11. 任诚:诚实、真诚。 12. 时少与:当时很少有人能与之一比。 13. 敦义:提倡道德、仁义。 14. 世推高:在世人的推崇中备受尊敬。 15. 剑栈:又称剑阁栈道,古代连接川陕的要道。 16. 芳菲地:繁花似锦的地方。 17. 公行:你的行程,此处的“公”是第三人称代词,代指对方,即曾交。 18. 我亦劳:我也感到劳累,这里表达的是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别离的不舍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抃写给曾交屯田的一首送别诗。诗歌开篇便赞美了曾交的才华和名声,他的治绩所带来的祥和之气感染了周边的人,使他在百姓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曾交的才情横溢,他创作的诗歌千篇丰富,充满了智慧与才情,堪称巴蜀地区的一代文豪。这里提到的“两蜀”,指的是四川境内的巴蜀地区,这里是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曾出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 诗人还强调了曾交的诚信与仁义,他的品质得到了世人高度的认可和推崇。这里的“任诚”是指真诚待人,“敦义”是指弘扬仁义之道。在诗人看来,这些都是一个人的高尚品德,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 最后,诗人提到了自己即将离开这个充满芬芳的地方,前往剑门关,而曾交也要远行进京,他们都为了各自的事业而奔波劳碌。这里的“剑栈芳菲地”是指四川境内的剑门关,这个地方地势险峻,风景秀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诗人在这里以剑栈作为离别的地方,表达了他们对故土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曾交屯田赴阙》是北宋著名诗人赵抃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056年,正值北宋中期。在这一年,赵抃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成都知府,而他的好友曾交则受命担任屯田郎官,即将进京述职。 赵抃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早年在地方任职时,因廉洁奉公、刚直不阿而声名远播,被誉为“铁面御史”。然而,他在朝中任职期间却因直言进谏而受到权臣排挤,一度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尽管如此,赵抃仍然坚守信念,为民请命,最终赢得了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在赵抃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下,北宋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耕文化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升。此外,由于宋朝实行科举制度,士人阶层逐渐崛起,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赵抃和曾交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