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李运使学士赴阙十咏 其七

标题包含
送李运使学士赴阙十咏 其七
荆衡此驾轺,封郡去相辽。 国廪矜流衍,农畴喜富饶。 几时无协气,何处不讙谣。 汉室通粮道,论功最后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抃(998年-1062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以清廉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赵抃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荆衡:古代楚国的别称。这里指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2.驾轺:驾车前往。轺,马车。 3.封郡: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这里指被封为郡的行政地区。 4.相辽:相隔很远。相,相互;辽,遥远。 5.国廪:国家仓库。这里指国家的粮食储备。 6.矜:怜惜。这里是自豪的意思。 7.流衍:水流横溢,这里形容丰收的景象。 8.农畴:农田。 9.富饶:财富丰富,物产富饶。 10.协气:和气,融洽的气氛。 11.讙谣:欢歌笑语。讙,喧哗;谣,歌谣。 12.汉室:汉朝。这里借指朝廷。 13.通粮道:沟通粮食运输的通道。 14.论功最后萧:这句意思是评价功劳的最后关头是谦虚退让。萧,谦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赵抃为送别李运使而作。诗中描述了荆衡之地(指湖南湖北一带)的繁荣景象,以及对李运使未来的期许和祝愿。诗人以“驾轺”一词形象地描绘出李运使将要离开的场景,同时通过“国廪矜流衍”、“农畴喜富饶”等词句表达了对国家粮食充裕、农田丰收的喜悦之情。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于“协气”(即和睦之气)的期待以及对于民众欢歌笑语的憧憬。在最后两句“汉室通粮道,论功最后萧”中,诗人借汉代的故事来表达对李运使治理国家和粮仓事务的赞扬,同时也暗示了他相信李运使将在未来取得显赫的功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送李运使学士赴阙十咏 其七》是北宋诗人赵抃所作。赵抃(965-1039),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人。他历任县令、郡守、参知政事等职,为官清正廉洁,被誉为“铁面御史”。这首诗是他送别友人李运使赴京时所创作的。 在宋仁宗时期(1019-1063年在位),赵抃曾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等监察官职,他直言敢谏,弹劾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官员。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民生疾苦频发,因此朝廷急需有才能、有气节的官员来治理国家。李运使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学者,他的进京任职无疑是众望所归。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040年左右,正值宋夏战争期间。当时宋朝国力日渐衰弱,边疆危机严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赵抃为友人的升迁感到欣慰,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在国家危难之际无法尽忠报国的心绪。他用“好去朝天侣”来形容李运使,既表达了对朋友的期许,也暗示了自己愿为国家尽忠的决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