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方桥晚憩

标题包含
方桥晚憩
归路方桥晚,年年此月情。 不知临老去,更得几番行。 浩荡东风阔,微茫远水横。 每来心自爱,未要世人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项安世,字平甫,号无庵居士,南宋著名学者、诗人。他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享年109岁。 项安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回去的路上过了方桥夜幕降临,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特别的心情。 不知道等到年老的时候,还能再欣赏几回这样的美景。 春天的风吹起,远方的流水显得渺茫无际。 每次看到这样的景色都让人心生喜爱,并不想让人世间的琐事打扰这份宁静。
去完善
释义
《方桥晚憩》注释: 1. 方桥:地方性桥梁,这里可能是作者家乡的桥梁。 2. 归路:回家的路。 3. 年年:每年。 4. 此月情:这里的月色情感。 5. 不知:不知道。 6. 临老:临近老年,指年纪较大的时候。 7. 更得:还能得到。 8. 几番:几次。 9. 浩荡:广阔无边的样子。 10. 东风:春天的风。 11. 阔:宽阔。 12. 微茫:微弱而模糊的景象。 13. 远水:远方的河流或水面。 14. 横:水平延伸。 15. 每来:每次来的时候。 16. 心自爱:自己欣赏喜欢。 17. 未要:不需要。 18. 世人惊:让世人感到惊讶。
去完善
赏析
《方桥晚憩》是南宋诗人项安世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以方桥为线索,描绘了作者晚年在归途中方桥休憩的情景。全诗饱含着诗人的感慨和寄寓,抒发了对故乡、岁月和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 首联“归路方桥晚,年年此月情”点明了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夕阳西下,诗人走在归家的路上,经过方桥稍作休息。这里的“年年”一词暗示了诗人已多次重复这样的行程,每次经过都触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不知临老去,更得几番行”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衰老时所产生的忧虑。年老的诗人开始担忧自己还能走多远,这种担忧与第一句中“年年”相呼应,突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伤。 颈联“浩荡东风阔,微茫远水横”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开阔与辽远。浩荡的东风、远方的流水,象征着诗人胸怀宽广和对生活的热爱。尽管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的心境依然豁达开朗。 尾联“每来心自爱,未要世人惊”则表达了诗人淡薄名利的思想。每当他来到这方桥的时候,心灵就会得到安慰;他并不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引起世间的轰动或惊异。这一句既是对诗歌情感的总结,也是诗人人格精神的体现。 总的来说,《方桥晚憩》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述归途中的情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故乡情怀以及面对人生暮年的冷静与洒脱。它以其简练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赢得了后世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方桥晚憩》是南宋诗人项安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作于南宋时期,当时正值宋金和战之际,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诗人项安世生活在这一时期,他本人是一个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生疾苦的有识之士。他曾多次上疏朝廷,直言进谏,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然而,由于他在政治上的直言不讳,使得他在官场上屡遭挫折,甚至被贬谪到边远地区。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国家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之心。 在这个特殊时期,南宋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一方面,南宋朝廷在与金国的战争中屡次失利,国土丧失严重,民族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国内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民生艰难等问题日益严重。这种时代背景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他得以通过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