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乡僧祖元
挑包不住雁边峰,万里来参琰浙翁。
刀割万缘随指断,镜磨诸漏著身空。
不从贝叶钻陈迹,只向蒲团下钝工。
结习依然销未尽,有时诗语学琴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句古诗所描绘的场景是,一只大雁在宽阔的天空中飞行,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包裹,但是它却无法阻挡它继续前行。这句话象征着人们无论背负多少压力和困难,都不能阻止他们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像这只大雁一样,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
去完善
释义
挑包不住雁边峰:形容僧人跋山涉水行脚四方的精神风貌。
万里来参琰浙翁:描述僧人历经艰苦去参拜高僧大德的经历。
刀割万缘随指断:比喻了僧人在修行过程中断除各种世俗欲望的决心。
镜磨诸漏著身空:用磨亮的镜子照出时间的流逝,强调身心皆空,即内心毫无执着。
不从贝叶钻陈迹:说明僧人并非靠阅读佛经经典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证体验得到领悟。
只向蒲团下钝工:指的是僧人以诚心诚意的态度每日参禅打坐。
结习依然销未尽:即使经过长期修行,仍有未消除的习性。
有时诗语学琴聪:表明僧人有时会借鉴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传播智慧。
去完善
赏析
《赠乡僧祖元》是一首描绘僧侣生活的古诗。诗人以精炼的笔墨勾勒出一位有德行的僧人形象,通过对乡僧祖元的赞誉,展现了他对禅宗教义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首联“挑包不住雁边峰,万里来参琰浙翁”描述了乡僧祖元在修行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困苦,跋山涉水来到禅师门下求教的情景。诗人以此表达了乡僧祖元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颔联“刀割万缘随指断,镜磨诸漏著身空”则是以生动的比喻赞美了乡僧祖元修行的高超境界。他将世间一切烦恼与杂念视作“刀割万缘”,用“镜磨诸漏”来表达自己对身心的修炼已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
颈联“不从贝叶钻陈迹,只向蒲团下钝工”表现了乡僧祖元不拘泥于传统的佛教教义,而是通过自我修炼和实践来实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诗人以此来表达对乡僧祖元独立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肯定。
尾联“结习依然销未尽,有时诗语学琴聪”则揭示了乡僧祖元在修行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展现出才情和智慧。诗人以此结尾,既是对乡僧祖元真实的写照,也暗示出修行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与实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赠乡僧祖元》是南宋时期诗人吴泳的作品。这首诗作于公元1247年,正值南宋晚期,国家内外交困,战乱频繁。此时,距离金兵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俘虏徽钦二帝已经过去了六十余年,但南宋朝廷仍然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中原。因此,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心情颇为沉重。
吴泳在当时是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爱国情怀为主。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乡僧祖元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认为乡僧祖元虽然身在山林,但心却牵挂着国家的兴衰,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南宋时期,佛教在民间广为传播,许多人都将希望寄托在佛身上。而乡僧祖元作为一位出家人,他不仅关心自己的修行,还关注国家的命运,这种境界在当时的文人雅士中极为罕见。
总之,这首《赠乡僧祖元》不仅展示了吴泳的文学才华,还为我们了解南宋晚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