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竹词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湘江边的竹子千百年屹立不倒,却仍旧满是哀怨之情。每一年的春天都会长出新的竹笋,但始终摆脱不了那深深的泪痕。
去完善
释义
《湘竹词》:本诗是唐代诗人施肩吾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湘江岸边翠竹的千古幽怨形象。
1. “万古湘江竹”:指湘江边古老的竹子,“万古”形容时间之久远。
2. “无穷奈怨何”:这句描述湘江竹子的无尽哀愁和怨念。"奈"表示无奈、无法;"怨何"即怨念的根源,表现竹子哀怨的情感。
3. “年年长春笋”:此句写湘江竹子每年都会长出新的春笋。"春笋"指的是春季新生的嫩竹笋。
4. “只是泪痕多”:这句通过泪痕多的景象刻画竹子深情的情感,表达竹子悲伤的情感。
去完善
赏析
《湘竹词》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施肩吾以湘江边的竹子为主题的一首小诗。诗人通过对湘江边上竹林的描绘,寄托了人们无法承受、无法排解的哀愁和愁绪。从诗人对其“奈怨何”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那种沉重的无奈感与哀伤情绪。
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竹子以人的情感,通过“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来形容这些竹子仿佛因承载着无尽的痛苦而无法摆脱,年复一年地生长出新的竹笋,但始终充满哀伤的痕迹。这实际上象征着人们对逝去亲友的思念之情,即使时间流逝,那份情感依旧挥之不去,正如诗句中那被泪水沾染的竹子一般。
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寓意丰富,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体现出诗人对生活中的痛苦、哀伤的关注以及其深刻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湘竹词》是唐代诗人施肩吾的一首描绘湘江边翠竹的诗作。这首诗歌颂了湘江岸边翠竹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湘竹词》的作者施肩吾生活在唐朝时期,他的生卒年不详,但从他的作品来看,他大约活跃在公元8世纪至9世纪之间。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施肩吾作为一位诗人,他的生活主要围绕诗歌创作展开,他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在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个时期的诗歌发展达到了高峰,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李白等都活跃在这个时期。同时,佛教和道教在唐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对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湘竹词》是唐代诗人施肩吾创作的一首描绘湘江边翠竹的诗作,这首诗歌颂了湘江岸边翠竹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在创作这首诗时,施肩吾生活在唐朝盛世,他的生活主要围绕诗歌创作展开,他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同时,这个时代背景也对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