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住宿在烟波浩渺的水面上,寒冷涌上心头;洞庭湖的霜白落地,微微可见。月光下划船离去,夜晚宁静时心灵得以回归。似乎感受到了海风的吹拂,伴随着秋雁的声音回荡在萧瑟的夜空。

去完善
释义
《太湖秋夕》注释如下:
1. 水宿:指在水边住宿。
2. 洞庭:即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3. 海风:指从海洋吹来的风,此处可能指太湖的风。
4. 萧萧:形容风声或马鸣声等。
5. 雁飞:大雁飞翔,古人常以雁来喻离家游子,此处可理解为作者思念家乡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太湖秋夕》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描绘秋日太湖风光的诗篇。首联“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描绘了太湖的景色:湖水在烟雨中显得寒冷,而洞庭山上的霜露则显得微弱。这里的“寒”和“微”二字,既表现了秋日的寒冷,又突显了太湖的辽阔与壮美。
颔联“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描述了诗人在明月下划船离开,夜晚寂静时回到梦境中的情景。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太湖美景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颈联“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则是通过对海风和大雁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氛围。海风的吹拂使人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大雁的鸣叫则象征着季节的更替。这里的“暗觉”和“萧萧”二字,使秋天的氛围更加浓郁。
整首诗通过描绘太湖的秋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使得全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太湖秋夕》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在这段时间里,王昌龄虽然文采斐然,但仕途却颇为不顺,曾两次被贬。第一次因谤讪朝廷被贬为龙标尉,第二次则是因为被藩府所恶而遭贬谪。这种复杂的人生际遇使得王昌龄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人生哲理。
唐玄宗天宝年间正值唐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繁荣、经济富庶。然而,在这个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是日益严重的政治腐朽和社会矛盾。此外,此时佛教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士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时代背景都为王昌龄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太湖秋夕》以“太湖”为背景,描绘了秋日太湖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诗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展现了王昌龄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卓越才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