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行
夏田得雨苗青青,秋田得雨容易耕。夏田秋田俱得雨,农家不用愁收成。收成有望人心悦,四方万国腾欢声。嗟予菲才忝巡抚,惭无德泽被苍生。但愿风调雨顺民安业,我亦走马看花归帝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夏日田间得到雨水滋养,禾苗生机盎然;秋天田野受到滋润,更易耕耘播种。春夏两季的农田都得到了雨露滋润,农民们无须担心作物的收成。丰收在望,人们满心喜悦,普天同庆的声音响彻四方。我不禁感慨万分,作为一个勉强担任巡抚职责的无名小卒,竟然愧对百姓,未能带来足够的恩泽。希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让我的骑马赏花之旅可以安心回归帝京。

去完善
释义
《喜雨行》注释如下:
1. 夏田得雨苗青青:指夏天播种的田地得到降雨后,禾苗生长茂盛。
2. 秋田得雨容易耕:指秋天播种的田地得到降雨后,土壤变得疏松,易于耕作。
3. 四方万国腾欢声:指全国各地的人民都为丰收的景象欢欣鼓舞。
4. 嗟予菲才忝巡抚:诗人自谦地说自己才能浅薄,却担任了巡抚之职。
5. 我亦走马看花归帝京:希望国家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像巡视过的官员一样顺利完成任务,回到京城。

去完善
赏析
《喜雨行》描绘了夏日与秋日农田皆喜获雨水滋润的美好景象,使得农家不再担忧收成问题。作物丰收在望,人们满心喜悦,欢呼声响彻四方。诗人感叹自己虽有微薄的才华担任巡抚一职,却未能让百姓得到充分恩泽,实为惭愧。他期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以此为基础,尽快完成巡视工作,返回京城。本诗以朴实的笔触展现了农民的幸福生活和诗人由衷的祈愿,给人以希望和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喜雨行》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一首描绘雨景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此时正值明朝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然而,干旱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个时期,于谦经历了由进士及第到担任尚书、兵部尚书的职业生涯,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福祉。面对干旱导致的农业歉收、民生艰难等问题,他积极参与救灾工作,为人民排忧解难。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诗歌中,于谦通过对雨的赞美,表达了他对国泰民安的热切期望。他将雨比作甘霖,寓意着国家和人民需要这样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珍惜雨水,合理利用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首诗既体现了于谦关爱百姓的人道主义情怀,也展示了他关注国家治理的时代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