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赵国开赴崇安丞

标题包含
送赵国开赴崇安丞
十载交游一日如,高情多谢不相疏。 分携幸不隔江海,得便常须访起居。 折柳正当三月暮,泛舟深约九秋余。 相期暇日吟哦外,只有公勤是荐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陈文蔚"的具体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在公开资料中的出现频率较低,或者您提供的信息不够详细。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关于这位人物的信息(例如他的职业、年代等),我将尽力为您提供更详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十年友谊恍如一朝,深情厚意让我们从不疏远。 各自离开还能常常联系,一有机会就拜访对方的生活。 送别时在春天的三月,相约泛舟赏秋在深秋时节。 希望有闲暇的日子除了吟诗作对,我们还能共同勤勉以展示才华。
去完善
释义
1. "十载交游":指与赵国开的友情已有十年之久。 2. "一日如":意为友谊犹如一日,形容两人关系深厚。 3. "高情":高尚的情谊,这里指赵国开的高尚品质。 4. "幸不隔江海":指虽然分别,但距离不是很远,仍有机会相聚。 5. "起居":日常生活情况。 6. "折柳":古代离别时的习俗,表示惜别之情。 7. "九秋":指秋天,此处泛指季节更替之时。 8. "吟哦":指诗歌的创作和吟诵。 9. "公勤":指赵国开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送赵国开赴崇安丞》中,作者陈文蔚以真挚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好友赵国开的深厚友谊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全诗情感丰富,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文素养和艺术造诣。 首先,首联“十载交游一日如,高情多谢不相疏”表达了诗人与赵国开之间深厚的友谊。十年之交如同一日之聚,彼此间的高尚情操使他们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里的“一日如”和“不相疏”形象地描绘了二人友谊的牢固程度,使得整首诗在开篇就展现出浓厚的友情氛围。 颔联“分携幸不隔江海,得便常须访起居”则是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尽管两人即将分别,但幸运的是他们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所以今后应该时常相互探访,了解彼此的起居生活。这里“隔江海”和“访起居”突出了空间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关爱,使人们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接下来的颈联“折柳正当三月暮,泛舟深约九秋余”则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想象力和抒情性。春天来临时,柳树新发,象征着新的开始;而秋天则是丰收的季节,此时泛舟江上,既可欣赏美景,又能品味丰收的喜悦。这两句诗以鲜明的季节特征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愿。 尾联“相期暇日吟哦外,只有公勤是荐书”则是对赵国开未来的期许。诗人希望他们在闲暇时除了吟咏诗歌之外,还要关注公务,勤奋工作。这里“吟哦外”和“公勤是荐书”强调了诗人对赵国开工作和事业的关注,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他们共同成长的期许。 总之,这首《送赵国开赴崇安丞》以其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份珍贵的友谊见证,让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赵国开赴崇安丞》是宋代诗人陈文蔚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4年,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宋朝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威胁,内外交困。 诗人陈文蔚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为立身之本。然而,他的一生并未获得朝廷的重用,多次科举失利,直到晚年才勉强担任了州学教授一职。这段人生际遇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关心国家的命运。 在诗中所描述的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严重。外患不断,民生凋敝。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文蔚忧心忡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贡献力量。而赵国开则是一位胸怀壮志的士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甘愿赴任崇安丞,致力于地方政务。 诗人送别赵国开时,既表达了对其远行的关切之情,也表达了对他在崇安丞职位上有所作为的期许。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