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已游惠泉和赵国兴韵
闲倚栏杆觉句时,此身如在浣花溪。
草迷芳径王孙醉,花满春山杜宇啼。
酒罢啜茶留石井,举馀随月步江堤。
清泉白石平生约,未有工夫为品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闲暇时靠在栏杆上构思诗句,仿佛置身于浣花溪畔。
芳草遮住小路,王子陶醉其中;花开遍山野,杜鹃鸟在其中鸣唱。
喝完酒后品尝茶味,留下痕迹在石井;拿起余酒随月亮走下江堤。
清澈的泉水和白色的石头,是我一生的约定,没有时间对这些美好的事物进行评价和赞美。
去完善
释义
1. 句时:指诗人写诗的灵感涌来的时候。
2. 浣花溪: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风景名胜,因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此居住并写下大量诗歌而闻名。这里以浣花溪比喻诗人所在的美丽景致。
3. 王孙:这里代指文人墨客。
4. 杜宇啼:杜宇,杜鹃鸟的别称。这里是说春天来临,杜鹃鸟在山间鸣叫。
5. 啜茶:品尝茶的味道。
6. 石井:一种建筑形式,用于汲水或排水。这里可能指诗人在石井边品茶的地方。
7. 举馀随月:举起酒杯,跟随月光。
8. 江堤:江河边的堤坝。
9. 清泉白石:形容清澈的泉水和洁白的石头,象征高洁的品质。
10. 品题:评论或评价事物的品质和价值。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上已游惠泉和赵国兴韵》中,诗人陈文蔚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紧密相连。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惠泉边赏景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向往之情。
开篇,“闲倚栏杆觉句时”便以形象的画面展示出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找寻灵感,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随后,诗人通过比喻将自己置于“浣花溪”这一充满诗意的地方,进一步表达了对美好景象的赞美。接下来的两句“草迷芳径王孙醉,花满春山杜宇啼”则通过拟人化手法描绘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接下来的两句,“酒罢啜茶留石井,举馀随月步江堤”则以动态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月夜漫步江边的场景,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意境。最后两句“清泉白石平生约,未有工夫为品题”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追求的一种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渴望与自然为伴、追求淡泊名利的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已游惠泉和赵国兴韵》是南宋诗人陈文蔚的一首描绘春日出游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正值南宋时期。
此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民生凋敝,政治腐败。文人士大夫多感叹时局之艰,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陈文蔚作为一位爱国文人,对时事有深切的忧患意识,他在此时写下这首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家乡景色的眷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春日出游情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借景抒情,传达出对国家局势的关注和忧虑。在诗的最后两句“人生出处非偶然,相期百岁犹蹄筌”中,作者以寓言的方式,暗示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表达了期盼国泰民安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