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标题包含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姜夔(1208年-约1263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 姜夔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姜噩是进士出身,曾任汉阳知县。然而,在姜夔幼年时,他的父...查看更多
陈小藏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肥水一直向东流淌,好像没有尽头。回忆起往昔,后悔当初不应种下这千丝万缕的相思。梦境中的人儿未能比现实生活中的美人更加生动形象,反而在黑暗中的山鸟鸣叫突然惊醒了我。春天还未完全到来,而我的头发已经变白如同丝线。人们分别的时间长了,也就逐渐不再悲伤了。是谁让每年的荷花盛放之时,我们两地各自暗自神伤,却又无法诉说。
陈小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鹧鸪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 2. 元夕:元宵节,正月十五日。 3. 肥水东流:指肥水河向东流淌。肥水,即今安徽的滁水和施水。 4. 不合:不应该。 5. 相思:相互思念的情意。这里代指所思念的人。 6. 丹青:绘画。这里形容梦境中的人物形象清晰。 7. 暗里:指在黑暗中。 8. 山鸟啼:指清晨的鸟叫声。 9. 春未绿:春天尚未到来。 10. 鬓先丝:头发已经变白。 11. 人间别久不成悲:离别已久,对离别的悲伤已经麻木了。 12. 岁岁:每年。 13. 红莲夜:指元宵节夜晚。 14. 两处:指自己和对方。 15. 沉吟:深思,沉浸在思考中。
陈小藏
去完善
赏析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以肥水为引,勾勒出无尽的思念。“当初不合种相思”,道出内心的无奈与遗憾。梦境中的美好总不如现实中真切,正如“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所言,梦境中的相见无法抵过现实中的别离之痛。 春天的绿意尚未完全展现,但头发已经生出银丝,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展现时光流逝和人生的沧桑感。“人间别久不成悲”表明分别的时间太长,心中的悲伤已难以言表。 最后两句“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是诗人在感慨无法挽回的过去,那年年元宵之夜的离别,双方都为之黯然神伤,可是如今却相隔千里,只能独自回味那份苦痛。
陈小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一首佳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74年,即宋孝宗淳熙元年。在这一年里,姜夔35岁,正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 当时,南宋王朝刚刚建立不久,虽然表面繁华,但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不断。在这个时期,姜夔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但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好成绩,这使得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和无助。 然而,姜夔并没有被生活的困苦所打败,相反,他将这些经历化为创作的灵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在他的笔下,那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都变成了美好的诗篇,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正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
陈小藏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